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最近《装台》电视剧在央视热播,这部电视剧几乎成了西安的文旅宣传片,西安的美景、美食一一展现在了全国观众的眼前。除了美景美食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的处境更是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台上是表演,台下也是表演。”前面几集,秦腔团忙上忙下地精心准备《人面桃花》,然而给路人免费送演出票竟都没人愿意去看,铁主任彩排着一群被“逼”来的观众,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上级领导呈现一台完美的演出,而阴差阳错的领导压根没来。领导没来,没看到排练的戏,这样去南方巡演就没希望了,下半年工资也就难发了,还有排练场的暖气更没有眉目了。
可见秦腔剧团目前的处境有多艰难。虽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瞿团对秦腔艺术的坚守,二代渴望实现登台表演,以及城中村的黑哥竟然对《人面桃花》如数家珍等等,秦腔的深厚民间基础还是在的。
在广大农村,庙会上的秦腔舞台下常常是挤满了观众,而这演出的绝大多数为民营秦腔剧团。对于村民而言,在庙会上看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家爱看戏,省市的大团价钱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易俗社、三意社更是只能在电视上看,而众多的民营剧团才是老百姓陪伴最多的常客。
1
电视剧里的装台人,是一群特定的人,他们爬上爬下、挥汗如雨,在演出前把舞台搭建好、各种设备调试好,他们身上有着淳朴忠厚、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我弟所在的民营秦腔剧团,他们的装台人绝大多数都是团里的青壮年男演职人员,除了搭台一般请当地人去做外,其他架灯、布光、布景、装箱等都是团里自己人干,开车的也许是拉板胡的,也或者是音响师。
都知道这装台的活苦、累,但还必须干,这一切都是为了节省开支。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我弟所在的剧团几乎停滞了10个多月的演出,演职人员各自回家另寻出路。有外出打工的,有去白事唱戏的,也有改行的,或者是在快手上开启了直播。毕竟每天都得生活。
最近,庙会或者秦腔惠民演出多了起来,于是团长召集人马,又开始唱戏了。
2
被称为“戏窝子”的周至县是秦腔艺术的一方热土,这里除了有享誉全国戏曲界的周至县剧团,同样也有着被视为秦腔艺术人才“摇篮”的周至县艺术职业学校,是陕西省唯一一所国办县级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村里人爱看戏,听戏,自然民营剧团更是众多,我弟所在的西安鹏程秦剧团就是2013年正式注册成立的其中之一。
剧团成立7年来,团长不断增添舞台装置设备,聚集优秀戏剧人才,其中有多人曾获省市秦腔大奖,演出剧目深受广大群众好评,团长前些年购置的LED大屏等设备和车辆的贷款也早已还清,剧团各方面正在稳步向前发展。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剧团遭受成立以来最大的打击,对于演职人员来说,没有演出就等于没有任何收入,只有自寻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就是民营秦腔剧团的机动优势,聚则唱戏,散则自谋出路,如果还愿意种地,那就过“半农半艺”的生活,从不给剧团添麻烦,但毕竟收入微薄。
幸好,2020年的年末,一切在慢慢恢复正常。
剧团的演出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周至及周边县市、陕北、甘肃天水。最远的到过一次甘肃张掖,毕竟距离太远,成本过高,后来再就没有去过。每年的农历三月份到八月份,是陕北演出的集中时段,春节前后则集中在本地。
在演出费方面,村里或庙会请一场戏的价码至少要5000元以上才能维持基本平衡,有名气的剧团价格要高些,一般在7000-15000元之间,演出一般都是三天四夜。对于人员工资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按月计算的固定工资,这种情况基本是外出在陕北的几个月期间,工资在3000-5000左右;另一种是按场次计算,一般在关中地区,一场200元。
在吃住方面,每个人出门随时都背着被子,村子条件好的会安排在村民家里,而大多数时间则是在戏台打地铺睡觉,夏天天气热相对还好些,冬天最是难熬。在甘肃演戏,一般是下午和晚上两场,有时候从下午两点开始到晚上11点一直在舞台上,这对于很多艺校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几个月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回去后大多转行离去。
3
相比较于民营秦腔剧团,国有的周至县剧团稍微好些,在今年夏天就开始了惠民演出,但整体情况也不怎么乐观,演出少,基本工资少得可怜,诚然2018年创排的新编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引起轰动,但是在剧团的堂哥却说,普通演职人员依然还没有赚到钱,工资都难发,光乐队的今年就走了好几个,想转行的人依然很多。
而对于文化艺术行业这个特别需要“人气”的行业。较长时期不能演出,民营剧团更是在人才和资金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困扰未来发展的危机逐渐显现。
当然,经过此次疫情,也激发了秦腔艺术从业者的风险意识,一方面是作为剧团的掌舵人开始思考更多的问题,如以后再面临类似的情况该如何办?如何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在经典剧目方面继续优化,在排演新剧目方面寻求突破,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新剧目创作,或者联合其他实力强的剧团或者国有剧团进行合作。虽然编排新剧目对于普通民营剧团来说挑战极大,除非极个别的民营大团如春蕾秦剧团有这个能力,这里就需要诸如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多出新的优秀剧目。
另一方面是演员和乐队的人想着转行的事,常年在外下乡演出又苦又累工资收入也不高。在此次疫情的影响之下,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秦腔艺术从业者转行,这对于秦腔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会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虽然政府近些年来,陆续出台系列政策解决戏曲人才问题,诸如完善培训机构、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秀人才等。在普及交流方面,在校园试点开展秦腔选修课等,培养和壮大观众群体。对于核心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人愿意学秦腔、去听秦腔,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毕竟作为秦腔艺术世家的子女都不愿意继续从事这行的时候,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来?这是一个大问题。
经过十个月多的停滞,有一些民营秦腔剧团受到疫情“重创”,人已经散了。我弟所在所在剧团情况还好些,人还能凑齐。
如今,又开始在四处演戏。
希望这个寒冷的冬天能挺过去,毕竟村里人喜欢听戏的人还多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