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走马拔辖轱辘转,一步三响活游锏; 丈四辕、四尺桄,车枕四五尺五厢。” 木轮大车历史悠久 曾经是我国农业生产中 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 随着摩托车、汽车的普及 木轮大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 家族的记忆化成傅平手中的传承 也让非遗项目木轮大车
跟随时代洪流滚滚向前 焕发出新的生机
1952年,傅平出生在北杜街道一个木匠世家,在父亲的熏陶下,傅平对制作木器充满了兴趣。
1968年,16岁的傅平因故中断学业,返乡随父学艺,木轮大车及农具的制造修理技艺日渐成熟。
为了传承前辈技艺,挖掘保护传统木制农具文化。2014年7月,傅平带领父亲晚年的几位学徒和新收的几名弟子重拾旧业,“礼义成”木匠铺正式复业。
2014年至今,傅平已经使用古法制造出4辆木轮大车、1辆木轮轿车,目前正在进行西周木轮战车的复原。
傅平说,制作木轮大车的第一步是选材,根据祖传口诀有“洋槐辕、榆木桄、槐木柱子走四方”,讲的是大车的用料主要是国槐、洋槐,因为槐木不容易裂缝,主要用来做车辕。枣木、榆木由于韧性好,主要做车柱。
打造一辆木轮大车,也凝聚着木匠、铁匠、皮匠、绳匠等多个老行当共同技艺,是民族智慧的综合结晶。
“最难的就是车轮的制作,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傅平说,在完全使用木制榫卯结构的古法时,是不允许出现钉子的,所以这其中需要长时间的尝试。
“选择最好的青槐木,三冬两夏后造出的车质量才会好。”傅平说,礼义成所打造的木制木轮大车在承受道路曲折泥泞、畜力牵引不匀受力,经受风吹日晒、寒暑雨淋的损伤上,车辆仍然坚固耐用,而且还行驶轻便。
木轮大车完工前最后一道重要工序是上铁质泥瓦,就是用烧红的熟铁片将车辋外圆箍起来的制造过程。
铁匠用火钳将烧红的钢瓦放置在槐木轮圈上,顿时烟火四起,然后抡起铁锤一阵猛砸。
一旁的木匠迅速地将木轮转至180度,沉入下面一盆冷水中冷却,使得木质轮辋和铁瓦牢不可破的接合在一起。 木轮大车凝聚了先人智慧的结晶,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可以说是农耕时代的活化石。2015年12月,木轮大车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立项。
摄影师介绍
邓海,生于1958年6月,陕西省兴平市人。1981年从事摄影创作,第一期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学员,现为陕西省现代摄影协会副主席、陕西西咸新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人民摄影影像艺术中心(西咸)副主任兼秘书长。擅长民俗题材摄影创作,作品先后在《摄影世界》、《大众摄影》、《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报》等报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