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曲江第八小学(原翠华路小学曲江分校)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秉持“尚德、勤勉、自律、行正”的校训;恪守“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坚持“钻研敬业、博学善导、乐教创行、言传身教”的教风;曲江第八小学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屡创佳绩。
鲜明的德育特色
曲江第八小学坚持“生本德育”,强调学校的德育理念、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都要以学生为本,做学生成长需要的“真、细、活、实”的德育。整合德育资源,创新构建德育“123”体系,即确立以学生为本这种意识,抓住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常识教育两条主线,实现教育与课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思想与生活相结合三个结合”的工作思路,深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促使学生能得到全面持续发展。
学校德育课程涵盖了文明礼仪课程、生命健康课程、国学经典课程、红色基因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传统感恩课程等。学校2019年被评为市级“红色基因代代传优秀单位”“西安市优秀少先队集体”,连续三年被评为“关爱小葵花”爱心组织单位。
学校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建基础课程、延伸课程、选修课程以及融合课程于一体的“和美”课程体系,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培养“和美”学生,使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
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为核心建立“基础课程”,促进学生多元智力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基于学科课程开发的纵向精深或横向拓展开展“延伸课程”,如语文学科,开设了阅读、朗诵、课本剧表演、诗词欣赏等课程,丰富孩子多维度体验学习,使传统文化深植孩子们心中,同时放眼世界文学,发现中西文学之美……
以学生走班及社团活动为主开展“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将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利用建立“融合课程”,以研学、学科节、实践活动等为抓手丰富学生课堂以外的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品格的练就,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精神。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通过“和美”课程体系落地生根,培养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美”学生。
教师强则学校强,教师兴则教育兴,教师即学校,有好教师才有好学校。学校有一支师德为先、以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师队伍。
经过六年的培养,学校现有陕西省学科带头人1人,陕西教学能手2人,西安市骨干教师2人,西安市教学能手3人,西安市优秀班主任7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人,区级名师2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校外合作导师2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工作坊1个,陕西省优秀能手工作站1个,区级名师工作室2个。
教师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81人次,市级“一师一优课”名师4人,省部级“一师一优课”名师3人,市区级微课大赛获奖30人次。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思想,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院的院长张俊列教授指导学校课程建设,积极参与研究院的活动和课题研究,邀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导师郭祥超教授、陕西省师范大学博士后任凤芹老师指导教育基本理论,邀请学前师范学院中文学院院长牛文明教授进校指导教师专业阅读和儿童阅读,把脉阅读方向和视野。邀请文理学院张成武教授指导校园风险防范并依法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学校为高校专家提供基层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寻求高校专家破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难题。邀请省语文教研员李琦老师、市英语教研员白文华老师、省学带董超江等老师进校指导。 学校多名骨干教师成为陕西省大篷车送教、定点帮扶专家。体育教师在全国“名师之路”执教,英语教师应邀录制省、市名师资源课近40节,各学科教师积极送教等,受到同行好评。学校经常承担陕师大国家干部管理学院的国培项目,学前师范学院“影子校长”跟岗项目,接待新疆、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定西市骨干教师提升班”“陕西省项目区县乡村教师培训班”等,受到参训老师好评。
学校坚持“问题即课题”,每学年人人申报校本课题,学校常态化开展观课议课,发放课堂观察量表,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改善课堂教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追求高效、轻负、优质课堂,进而促使教师在研究中丰富实践智慧,实现专业发展。
校内人人做课题,形成教研氛围;坊站内做专业课题,提升教研品质;学校做规划课题,提升学校品牌。在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中,教师专业得到了全方位提升。学校开展课题研究79项,其中承担省级规划课题《小学第二学段记叙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运用自然拼读法促进小学高段词汇教学的案例研究》等5项,市级规划课题《小学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等10项,校本课题64项。
疫情初期,学校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为全校学生送书上门,解决学生学习教材的燃眉之急。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委会联席会,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活动,开设家长系列课程,邀请家长进校参与学校管理。
构建家长、学校、社会立体育人网络。系列举措得到家长认可,为学校送锦旗、表扬信,家校关系和谐,联动通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