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4月1日,王团世、张曼夫妇与陕西南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劳动力入股取得该企业一座蔬菜大棚30%的股权,这意味着他们每年将多出2万元的收入。拿到协议的那一刻,王团世憨厚地笑了。 王团世一家是西安高新区灵沼街道官道村的低保户,两人分别患有二级和三级精神残疾,王团世父母年近七十且均为长期慢性病患者,所幸的是他们育有一对健康的子女,小的5岁,大的14岁。全家6口人,仅有王团世母亲一个弱劳动力。 过去几年,王团世一家每月能享受到合计3820元的低保金及残疾补贴,当地政府不定期为其子女发放教育扶贫资金,并助其先后入股当地两家农业合作社,年底享受分红。此外,王团世母亲在村里做保洁员,每月还有1000元的工资收入。目前,王团世一家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保障,本次协议的签订,将他们向贫困的“出口”再次用力推了一把。 根据协议,王团世、张曼夫妇,以其劳动力入股获得南沣一座蔬菜大棚30%的股权,并将因此获得该座大棚30%的销售收入;南沣公司以资金、设施等占70%股权,并派出技术人员为王团世、张曼夫妇的生产经营全程提供支持和指导。据南沣公司技术人员估计,王团世、张曼夫妇每年将增加2万元收入。而在协议之外,王团世和张曼完成自家大棚农活后,还可在南沣公司基地打工,工资按小时计,每月还有最低1000元的工资收入。据了解,在灵沼街道,与王团世夫妇同日签订协议的贫困户共有12人,其中5人签订股权协议,其余8人签订劳务协议。他们皆患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或智力残疾,已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协议的甲方——南沣公司是西安高新区一家农业企业,在灵沼街道建有500余亩国家级标准蔬菜示范基地,通过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周边千余家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致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西安高新区出台疫情防控期间扩大蔬菜生产专项政策,从设施奖补、农资补贴、科技服务三方面鼓励新建蔬菜大棚,南沣公司以此为契机,新建蔬菜大棚70余亩,为本次吸纳弱劳动力贫困户入股、就业创造了可能。 南沣公司总经理李晓军说,植根于西安高新区,受益于庞大的市场和强力的政策支持,目前公司发展良好,愿意出让部分利益回馈社会,鼓励和带动深度贫困户脱贫致富,接下来,公司将与贫困户共同努力,帮助他们掌握技术,增强致富本领。 但对南沣公司而言,如何带动患有残疾的深度贫困户脱贫致富仍是个不小的挑战,不过李晓军对此抱有很大的耐心。他说:“先让他们参与进来,让他们体会用劳动获得报酬的快乐,再教他们技术,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 4月15日下午,记者在南沣公司大棚蔬菜基地见到了王团世、张曼夫妇,他们无法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王团世擦着汗憨厚地笑着说:“大棚里温度美得很(热)。”当时,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家大棚里的工作,正在别的大棚里干活。李晓军告诉记者,王团世很听话,喜欢听鼓励的话,在技术人员的鼓励和教授之下,他现在已经能够很好地完成拔草、摘菜等简单工作,我对他们有信心。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类似于王团世一家的深度贫困户则是最难啃的“骨头”,也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目前,西安高新区灵沼街道已经先行试水,通过发挥农业企业的带动作用,将深度贫困户带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让深度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和关键,产业的发展是保证。”西安高新区灵沼街办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灵沼街道依托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大力支持和培育现代农业企业,发展壮大设施农业,目前,西安高新区灵沼街道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已经达到2800余亩,为农民带来的直接收益高达3810万元,为决战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走在灵沼街道的乡村公路上,道路两旁连片的现代化大棚设施,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美好图景,为包括王团世、张曼夫妇在内的所有农民,铺就一条通往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