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转型 经济增长新动能加速 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 发展入园企业达481户 薛占海说,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转型是必由之路。延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资源转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目前,延安市“三区九园”工业框架基本形成,14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6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17个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加快建设,1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达到481户,实现营业收入489亿元。 富县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等277个重大转型项目建成投产,发电量、LNG产量快速增长,聚烯烃、苯乙烯、甲醇等化工产品从无到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建成众创空间8个,556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区域总部等新经济企业落地。坚持能源工业与非能工业并重,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卷烟结构持续优化提升,去年生产卷烟32.2万箱。非公经济逐步壮大,规模达到456.8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9.3%。 城乡一体老区面貌“焕然一新” 积极构建“一主两副”“一城三区”大延安 近年来,延安市开展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城市双修”、城市设计试点,实施了新区开发、老城改造、山体居民搬迁、沟道治理、市政设施配套、城市景观提升六大工程,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1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5.3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节水城市。积极构建“一主两副”“一城三区”大延安,安塞撤县设区,子长撤县设市获批。 全市公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5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33公里,“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十三五”末将实现县县通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600公里,延安火车站每日经过客货车达88对,西延高铁开工建设。南泥湾机场建成通航,开通至16个城市的14条国内航线。建成南沟门水利枢纽、黄河引水南北两大水源工程,长期困挠革命老区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生态建设“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 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圣地蓝”成靓丽名片 过去的延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延安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077.5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4%,占全省退耕面积的26.7%、全国的2.1%,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3.5%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达到81.3%,延安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三北防护林工程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样板。 近几年,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实施了延河等主要河流治理和治沟造地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5.2%,年入黄河泥沙由治理前的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年降雨量由300多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圣地蓝”成为靓丽名片。荣获“2018中国美丽山水城市”称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全市1784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清洁村,50%的村建成生态村,25%的村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 深化改革 实现上市公司“零”突破 突出以人为本入选“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延安模式在全省推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达到16.9万户,引进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42家,实现上市公司“零”突破。延安海关开关运行,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7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一。举办了首届世界苹果大会和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与国内外32个城市缔结友好关系。薛占海说,延安突出以人为本,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519元增加到2018年的322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53元增加到10786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9%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和97.4%。棚户区改造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建成养老服务机构650个,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4张。 全市中小学幼儿园919所,在校学生48万,北大培文、清华附中等知名教育品牌落户延安。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有各类卫生机构2655家、床位1.3万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6.06张、卫生技术人员7.79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子长医改模式全国推广。获评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成功入选“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薛占海在发布会最后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延安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抓落实,奋力推动延安高质量发展,以追赶超越、转型发展的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