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两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取得显著成效,引领陕西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 ​ 4月9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揭牌两周年媒体行,首先走进中心片区高新功能区。据了解,为加快实现高新功能区“突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之都”的功能定位,高新功能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各项任务,统筹推进改革试点任务,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新型政府管理模式 一是,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承接省级下放委托事权,2018年已全部承接省级213项审批事项、市级100项审批事项。 二是,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2018年5月成立行政审批局,原由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实施的230个行政许可及服务事项,统一划转至行政审批局负责实施,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三是,建立西安高新区市场综合监管平台。该平台于2018年4月28日试运行,8月18日零时正式上线,开启了西安高新区"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全面实施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协同监管、精准监管、智慧监管,形成事前诚信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全链条信用监管模式,营造自觉守信的社会大环境。自平台试运行以来,已成功进行两次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活动,对西辖区范围内的房地产企业、投资企业和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了联合抽查,检查企业111户,为西安高新区全面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监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营商环境,加速投资便利化 一是,发布三次创业体系政策。围绕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年重点工作及试点任务,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发布了三次创业体系政策,设立每年20亿元的三次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总规模2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在千亿级产业培育、高端要素聚集、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给予企业和机构全方位支持。 二是,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在政策和体制改革创新的推动下,高新区市场主体活力得到充分释放。2018年,新增市场主体16971家,其中内资企业10550家,注册资本1113.64亿元;外资企业152家,注册资本15090.16万美元;个体工商户6269家,注册资本12.55亿元。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达140家。2018年,西安高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817.74亿元,占全省80.2%,占全市85.2%。成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对外开放的枢纽。 ​ ​ 三是,集成一批政务服务创新经验。构建了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继2017年成立咖啡街区服务站、唐延路服务站后,2018年新成立软件新城服务厅、万达广场服务站、蓝博服务厅,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2018年11月22日,行政审批服务局草堂分局在西安高新区草堂镇泰和社区正式揭牌;发布“最多跑一次”清单共计482项,在全省首推政务服务“容缺办理”机制,涵盖贸促、人才、社保、工商、税务、勘测等6个部门共44项业务,中央人民政府网专门对此进行了报道;开展“局长驻窗口”、“最多跑一次”体验活动,简化办事程序,探索创新办事方法,深化流程再造。 三、推进金融领域创新,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启动建设西安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发布《西安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发展规划》,启动建设2平方公里的西安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通过高质量发展,统筹高端产业,使之成为大西安的城市客厅。其中,西部地区超高层地标建筑群——未来之瞳,建成后将承载创新研发、星级酒店、高端商务等功能,配套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空中景观步道。 二是,加快引入金融机构。西安高新区累计聚集了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和要素平台1435家,拥有金融机构全国或区域性总部6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5家。2018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都已在西安高新区设立机构,瑞华健康保险全国总部,富邦华一银行、浙商银行、农行、招商银行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分行等10家金融机构,阿里巴巴丝路总部项目、苏宁全国互联网金融运营中心等9家金融科技企业落户西安高新区。 ​ 三是,积极探索金融创新。西安高新区是国家首批投贷联动试点的五个示范区之一,出台并兑现《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的实施办法》,2018年试点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金额累计超过9亿元。支持延长石油获批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支持迈科集团通过海外协议付款业务,支持招商银行在陕西自贸试验区首次应用区块链技术为区内企业叙做美元跨境支付业务;创设“内保外贷”新型融资模式,在“控流出”宏观环境下,以“内保外贷”的形式,为海外并购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帮助企业“走出去”。 四是,着力发展科技金融。搭建西安高新区信用金融服务平台,截止目前,平台累计汇聚了全省250余万家市场运营主体的工商登记基本信息及西安高新区内近17000家企业的金融、社保、税收及国土等各类深度信用信息近200万条,发布各类融资需求300亿元,实现融资对接200亿元左右。同时,基于平台信用数据,西安高新区与深交所信息公司、陕股交中心共同搭建了“陕西科技企业投融资常态化网上路演平台”,面向全国3200家机构、8000多投资人实现了“7+24”永不落幕的项目对接平台。资本大市场已建成投入使用,西安高新区信用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用研究院等7家首批服务机构入驻运营。资本大市场自2018年4月份运行以来,已举办大小型投融资对接活动30余场,服务企业超过1000余家,服务人数超过2000人次。 四、加大特色创新案例培育,创新驱动发展 西安高新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政府监管模式、跨境贸易、金融、“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模式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形成了一批改革创新成果,在创新案例培育工作中,高新功能区获得四个第一: 一是,上报案例数量第一。截止目前,高新功能区向市级主管部门共报送创新案例上百个。 二是,特色创新案例数量第一。经第三方机构评估,高新功能区共形成26个特色创新案例。 三是,入围省级最佳实践案例数量第一。高新功能区共有6个创新案例入围省级最佳实践案例,分别是:信用金融服务平台、“内保外贷”金融创新、“投贷联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实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展全程报税业务试点、建设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 四是,入围全省首批复制推广改革创新成果数量第一。高新功能区共有4个案例入围首批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分别是:政务服务“容缺办理”、信用金融服务创新、“内保外贷”金融创新、征信服务与政府服务联动。此外,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五、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深入推动国际合作 一是,加速国际交流合作。成功举办全球硬科技大会、全球程序员节、全球创投峰会、世界西商大会等国际会议,西安高新区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积极参与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秦商大会等招商推介活动。举办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一带一路”核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智库论坛、“法律视野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西安高峰论坛等,提供包括对外经济合作、对外贸易、商事法律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优势,增加在对外经贸合作中的谈判筹码,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 二是,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孟加拉科技服务站于2018年7月中旬挂牌运营;与国智汇融签订共建西安高新区以色列(特拉维夫)离岸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在硅谷举办中美(西安·硅谷)科技创新交流会暨西安高新区北美(硅谷)离岸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并同一九八六(西安)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协议;举行“中俄青年创业孵化器交流项目启动仪式”,促进中俄两国创业青年开展人文交流互访交流活动;成功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企业国际化智能平台,易点天下广告管理平台在技术、产品及数据的驱动下,通过移动营销、垂直领域解决方案、金融服务等助力中国企业国际化,打造面向全球的ToB生态圈。 下一步,高新功能区工作重点将: 一是,围绕高新功能区战略定位,从市场诉求强烈、有利于提高开放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领域出发,研究提出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自贸区创新案例达到30项以上。 二是,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积极推进设立知识产权交易所工作。推进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交易运营和保护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平台建设,制定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方案、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方案。 三是,复制特殊区域外集成电路研发检测企业全程保税业务试点成功经验,将试点范围扩展到集成电路全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更宽领域,探索建立“电子底账+企业自核”的创新型海关监管模式,实现高科技企业研发原料“秒通关”。 四是,加强综保区与口岸通关协作,构建高新区大通关综合服务体系,探索便利化通关模式,促进区内区外联动发展。探索进出口技术合同登记试点,开展海关税款保证保险试点,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五是,探索锂电池铁路运输制度创新以扩大产品出口和有效投资。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突破锂电池铁路运输现有制度障碍,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六是,积极争取建设跨境人民币结算(西安)中心、丝绸之路国家主权基金(西安)联盟和丝绸之路国际投资银行等平台,探索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与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自贸分行在“本币优先”、“区块链跨境支付”、“中小企业普惠金融产品”等领域开展创新合作。 七是,制定出台高新区互联网企业出海优惠政策,鼓励互联网企业“走出去”,建设中国首家互联网出海产业园。推动设立跨境电商综试点。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支付、物流、通关、退税、结汇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丝路跨贸小镇项目落地。 八是,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与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区。结合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成功经验,支持对外文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 九是,持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进一步探索“容缺审批”、“并联审批”等制度创新。优化高新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打造“1+X”综合监管模式。结合高新区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以企业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