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农产品巧包装 新“年货”愈加走俏 1月18日14时,温度计显示已是零下11摄氏度,但严寒依然未能阻挡住西安市民周少华购买年货的热情。为了给怀孕的妻子补充营养,多年从事营养学研究的周少华博士专程从西安开车到宜君县哭泉镇哭泉村购买了100多公斤核桃和一些玉米糁。 “可别小看这特殊的‘年货’!宜君核桃、玉米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优势,可以概括为‘35、12、51’这一组黄金密码。‘35’是指北纬35°,是世界公认的优质农产品最佳适生区;‘12’是指全县平均海拔1200米,昼夜温差12摄氏度,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各类农产品营养成分含量高;‘51’是指全县森林覆盖率51%,自然环境优美,是有机产品的最佳适生区。这组黄金密码,造就了宜君核桃、玉米独特的品质。这份特殊的‘年货’,绝对是节日里送给亲戚朋友的最佳礼品。”周少华说。 “把这么好的农产品推向市场,一定要做好包装和推广。”哭泉村第一书记靳康鹏深有感触地说,“哭泉村3800亩核桃园,目前已有1100亩进入挂果期。可以这样说,帮村民把家里的核桃卖出去并不难,难的是卖个好价格。只有巧包装、深加工,才能让农户有较高收益。” 为了发展现代农业,靳康鹏支持党员曹太峰首先创办了哭泉鑫峰核桃合作社和宜君泉丰公司,从事核桃树新品种培育、嫁接及销售,并为核桃注册了“庙山”商标,专门设计了包装礼盒,随后,还指定专人在网上及微信朋友圈推广产品。 “装扮一新”的“庙山”核桃一经亮相,马上得到市场认可。借由苏陕合作项目,它还远销到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仅去年就销售了30吨。 同样“变身”的还有玉米。1公斤玉米的收购价格仅为1.8元左右,而在哭泉村,靳康鹏带领大家进行玉米深加工后,装在精美牛皮纸袋的玉米面、玉米糁售价达1公斤8元。已连续实施3年的玉米深加工项目,使哭泉村的贫困户户均增收3200元。“从今年年初到现在,不到1个月时间,我们村的玉米面、玉米糁就销售了2200多公斤!”靳康鹏开心地说。 为了进一步做好玉米深加工,哭泉村还建成以玉米为主原料的传统工艺玉米酒坊,成为节日的俏销产品。 目前,哭泉村所在的宜君县正全力打造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体系,线下已建成西安三秦森工体验店、哭泉梯田广场体验店,线上已开通官网商城、天猫旗舰店、企业淘宝店、1688店、微信商城等线上店铺,已将当地农产品销售到全国20多个省市。 以优质农产品带动产业,以优质产业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是脱贫攻坚最为有效的举措。在甜蜜热烈的新春序曲里,当越来越多来自铜川山村的“年货”热销时,我们除了欣喜,更能感受到铜川产业扶贫所取得的不凡业绩:2018年,铜川市积极实施深度贫困村“五个一”工程,投资9878万元实施产业项目35个;共有3788户12150名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从4.68%下降到2%。第一书记靳康鹏协助村党员曹太峰创办了哭泉鑫峰核桃合作社,从事核桃树新品种培育、嫁接及销售,累计为贫困群众嫁接新品种核桃树500余亩,现200亩已经挂果,新品种核桃每斤收购价上涨了近3倍。 采访手记 贫困变成过去时 日子越过越带劲 杨光 霍海澎 临近年关,记者走进铜川多个贫困村实地采访,目光所及之处不光是品种繁多的新鲜“年货”,还有群众开心的笑脸、基层的诸多变化。相比这些,更令记者感动的,是一个个来自希望田野的不甘贫困、奋力拼搏的身影。 这身影里,有身残志坚的老人崔普选。在耀州区瑶曲镇教场坪村蔬菜大棚基地里,今年60岁的崔普选虽然右脚残疾,变形的脚掌严重外翻,但他脸上却写满了笑容。2018年,他负责的专业合作社刚刚新添了1辆蔬菜运销货车。在崔普选的示范带动下,耀州区瑶曲镇新建起100多座大棚,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目前,蔬菜大棚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法宝”。 这身影里,有主动放弃城市优越工作返乡创业的青年赵鑫。作为一名90后,赵鑫有知识、有思想,不愿因循守旧,给乡村带来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观念、新思路。在王益区黄堡镇文明塬村,他最先试种的大棚草莓不仅给当地市民提供了新鲜可口的绿色“年货”,也让这个贫困的旱塬增添了新的致富产业,让更多乡亲看到了发家致富的新希望。 这身影里,有宜君县哭泉村第一书记靳康鹏。作为铜川市卫计局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为群众脱贫致富倾尽全力、想尽办法,不仅协助村党员曹太峰创办了哭泉鑫峰核桃合作社,建成了传统工艺玉米酒坊,而且通过对优质农产品深加工、设计精美包装并在线上线下推广,最终,让宜君的优质核桃、玉米身价倍增,成为市场上的俏销货,使群众增收效果明显。 奋斗让贫困变成过去时,奋斗让日子越过越带劲。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新发展新变化不断在这些曾经贫困的村落出现:一条条柏油马路修到了家门口,一栋栋新房子建了起来,一个个致富产业发展起来……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大家更多了几分忙碌。崔普选要给镇上的残疾人送年货,赵鑫想新增几座大棚,靳康鹏则说:“哭泉村的群众不脱贫,我这第一书记绝不能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的一年,贫困村的群众还有许许多多的愿望和期盼,但毫无疑问,靠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已成为大家共同的新年愿景。(记者 杨光 霍海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