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啥?留下的和回去的,只占原来整体的两叁成,然后这个小部分经过五六十比原来的主体要强的多。
找晚报 发表于 2025-11-1 00:46
1956年国家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把交通大学从上海整体搬迁到西安,在上海仅留下了船舶专业和起重专业。 ...
正解,1959年定名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
幼子守灶
扯虎皮
国立交通大学是1921年至1949年存在于中国大陆的公立大学,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的前身。其前身为1896年盛宣怀创建的南洋公学。
格局放大点,都是钱老的母校。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不要窝里斗,都应该为GJ发展助力
都是。
西安交大本来就是上海交大在西安的延续!
都是吧
找晚报 发表于 2025-11-1 00:46
1956年国家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把交通大学从上海整体搬迁到西安,在上海仅留下了船舶专业和起重专业。 ...
并不准确,整体搬迁计划还没来得及实行,1956~1957年中央调整了政策(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由整体搬迁改为一校分设两地。
西交的校史里也写地清楚,不包括造船等系的教师,留沪教师占38%。所以加上造船学院的交大师资,留沪人数应该接近一半了,史料记载迁去西安的教授23人、副教授10人,留在上海的教授59人、副教授24人,交大的一二级教授多数留沪:
“【校史故事365】交通大学分设两校时西安交通大学概况
1955年底交通大学在册教师556人中(不包括即将成为上海造船学院的原交大造船系教师,和决定迁往成都的电讯系教师),迁来西安的有341人,占61.3%,留在上海的215人,占38.7%......”
奇门遁甲君 发表于 2025-11-1 01:11
西迁后上海的基本就无了,但是留下的一点现在又发展的非常好,就相当于长成了双胞胎了。 ...
西迁后,留沪的交大教师还是超过了40%,并且徐家汇南洋公学的老校址也在正常使用,这不能算无了。
如果按照1955年高教部的原计划西迁,交大大部分确实要内迁(西安、成都),上海的肯定就无了。
但是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其中重要一点是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国家因此决定重新启动沿海建设。57年大鸣大放,交大针对西迁又发生了争论,西迁师生甚至提出返沪要求,闹到中央......总理提出了一校分设两地的意见......
钱老的交大求学时期(1929~1934),学校称作交通大学(上海本部),简称沪校。交大还有唐山和北平两地学校,简称唐校和平院。
钱老入党申请时写的自传(现藏于中央档案馆),文中写他就读于上海交大......
https://news.cri.cn/20210512/1dd6d46a-6249-18d8-5b29-cdd9b387259c.html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1928-1942)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即我校)、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
其实,就读于上海本部的老交大人普遍称母校为上海交大
比如202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顾诵芬院士,他是51年毕业于交大航空工程系。
他的官方简介以及本人自述都是“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而非后来的华东航空学院、也不是西迁后的西北工业大学
当时上海要是不留尾,交通大学就是西安,就没有后来的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