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差”,“雷点多”、5A景区正在被年轻人抛弃。
原创西咸城记西咸城记
2025年10月07日 06:52陕西
当河北衡水湖被游客吐槽“和普通公园没区别”,山东周村古商业街被评价“缺乏亮点”,曾经象征顶级风光的5A招牌,正在年轻人的出行清单中悄然失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云南哀牢山、贵州安顺等小众目的地持续升温,这种选择转向的背后,是旅游需求的深刻变革。
扩招的5A,服务的降级。
5A景区的吸引力衰退,源于“量增质减”的双重困境。从2007年首批66家到2024年的358家,5A景区数量十五年间增长近5倍,而A级景区总数更是飙升至1.65万家。扩张背后是含金量的稀释,部分新入选景区仅满足生态停车场、3A厕所等硬件标准,却在景观独特性与服务体验上严重不足。更令年轻人诟病的是普遍存在的体验短板:黄果树瀑布的单行窄道让游览变成“硬着头皮往前走”,龙宫溶洞的门票之外,观光车、船票等二次消费层层叠加,从入口到景点要折腾近一小时 ;黄鹤楼的柠檬水随楼层加价,涠洲岛冲淡水澡都要额外花钱,过度商业化让“看风景”变成“被消费”。
当摸鱼的5A,遇上小众竞争。
小众景点的崛起,恰好精准匹配了年轻人的核心诉求。在云南新平哀牢山,游客可以在原始森林中邂逅流动的雾气与飞瀑,在戛洒镇品尝充满乡土气息的汤锅野菜,这种“人少景美+文化沉浸”的体验,让其2025年上半年游客量同比增长60.79% 。贵州安顺被称为“小新疆”,成为年轻人避开黄果树人潮的首选;澄江小湾村的民宿集群凭借桐油涂刷的自然质感与管家式服务,暑期入住率保持在80%以上,半日岛咖啡馆更是以“湖景+本地创意咖啡”成为网红打卡点 。这些地方没有隐藏消费的套路,却能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松弛感,完美契合了年轻人对“真实体验”的追求。
5A已不是“硬招牌”
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进一步加速了这场转向。过去,5A头衔是旅行决策的“硬通货”,如今年轻人更相信网友的真实种草与避雷帖。象鼻山曾用挡板遮挡景观逼游客购票的争议、张家界游客堵到半夜下不了山的吐槽,都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完成了对传统景区的“祛魅” 。而哀牢山的云海奇观、小湾村的湖光咖啡,通过短视频裂变传播,形成“体验-分享-引流”的良性循环,让小众目的地快速破圈。
数据早已印证这一趋势:2024年A级景区总收入虽达4814亿元,但较2012年折算下来,单个景区年均收入从4800万跌至不足3000万。张家界5年亏损超13亿元,桂林旅游2024年净亏2.04亿元,而同期小众目的地的旅游花费却在稳步增长 。这背后是年轻人旅游观念的转变:旅行不再是“打卡顶级景点”的任务,而是“获得情绪价值”的过程。
从追捧5A到偏爱小众,本质是一场对旅游本质的回归。当2025年新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开始侧重游客感受与文化内涵,或许能给行业带来启示:真正的旅游吸引力,从来不是那块金字招牌,而是让游客在风景中找到自在与共鸣的能力。
逐渐觉醒的年轻一代 未来可期,年年胜意, 看什么风景说白了就是让你去花钱的,景区要的是什么,还不是收入。 一些人造景点真没必要5A。 年轻人头脑越来越清醒 不符合事实 降准! 抓内控 吸引并留住游客才是硬道理 旅游是看风景,但风景往往在路上,而不仅仅在景区里。 到自然风光的地方,搭一帐篷,多休闲啊! 管理松散 缺乏时时更新,与时俱进。 没想到广仁寺喇嘛庙香火特别旺,香烧的跟烟囱似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