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炕,一个几近消失的取暖方式
本帖最后由 黄埔精神 于 2025-8-24 00:03 编辑关中地区,四季分明,夏天和冬天的时长占比最大,春天和秋天特别短,好像就起了个承上启下,衔接过渡的作用。寒冷的冬天时长差不多有五个月,那么关中地区是如何应对呢?
关中地区的取暖,经历了烧炕,电褥子,暖气等几个阶段,电褥子和暖气现在基本还在用,现在的孩子很少有人见过烧土炕的场景了,土炕一般需要请有经验的匠人盘,选址一般在紧贴房子靠窗的墙,一般会在边缘放一个长木板作为炕沿,内部有用于燃烧的燃烧室,即炕通,在屋外墙壁上开有与炕通相连的炕通门,作为柴火的通道。
烧炕所选用的燃料一般选用玉米杆、玉米芯、麦糠、麦件(小麦秸秆)等,一般玉米杆会靠在后院外墙上,玉米芯和麦糠会堆在墙根,麦件会堆成三米多高的麦件集(麦杆垛),引火一般用泊头火柴点燃玉米叶或者麦件作为火种,等火势起来后,就开始用玉米杆把火堆往炕通里面捅,随即塞入十几根玉米杆等燃料,最后把炕通门堵上,不一会儿大量浓烟从缝隙冒出来,有些被老鼠打的洞也会漏烟,导致屋内也有一些烟雾,把人呛的眼泪哗哗的,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蚊子也被熏得够呛,晚上硝烟散去,蚊子也就香消玉损了。
烧土炕前,需要早早把被褥铺好,然后开始烧,但土炕不能烧的太猛,我就曾经因为把火撩的太旺,把炕上铺的竹席都烫黑了,褥子也就跟着遭殃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左右,再伸手去摸被窝,褥子和被子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冰凉感,取而代之是温暖的被窝。
睡觉的时候一般会把棉袄棉裤放在被子上面,再在上面踏上一床被子,这样早上起来衣服也是热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土炕虽热,但容易上火。
老家李观苏被拆了,乡党们都住进了回迁楼里,土炕这种传统的取暖方式以后就彻底会淡出乡党们的生活,这种祖祖辈辈传承的烧炕、盘炕手艺也将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再想了解的话,也只能通过网络搜索和A I工具这些途径了,也许去山里面或者西部落后的地区还能看到,不过毕竟不方便了。
曾几何时,烧炕在取暖的同时也使得农村有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烟火气,熊熊火焰预兆着百姓的日子红红火火。
现如今,讲究环保,提倡采用清洁能源取暖,土炕逐渐被空调暖气所取代,这也算是契合了国家的政策!
躺在热炕上,吃一碗玉米面馓饭,冬天的舒坦,吃过,碗放一边,靠被子酣然入睡,也是一别样的幸福 谢谢分享 热炕头。 记住乡愁 老婆、孩子、热炕头{:16:}三宝啊 老传统 小时候穿滴毛裤压在被褥底哈被烫滴硬邦邦滴{:66:} 三件宝 回想当年睡到火炕头的温暖,那真是一种幸福。 我家也有,好多年不用了 烧炕要用麦糠,先用长麦秸把炕烧热,在用麦糠封火,余火能撑一晚上,保证取暖! 农村还在用 现在很难睡到啦 ! 还是农村好,城市很难睡到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