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在“售后服务”里踩多少坑?
买东西,难免需要售后。作为消费者,最头疼的不是商品出了问题,而是问题出现后的各种“折腾”。请了假飞外地,找旅拍摄影师记录生活,结果拍成“翻车现场”,商家大气地说,“免费给您重拍一次!”——我的假期也能免费重来吗?
剪砸了发型,理发师热情地说:“亲亲,我再给您修修!”——那我剪掉的头发还能回来吗?
快递丢件,平台客服:“建议亲亲找快递员协商赔偿哦。”——留我和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快递员大眼瞪小眼,最后只能挥挥手算了。
消费者面对售后服务问题时常陷入两难:积极维权吧,开箱视频、举证材料、销毁视频样样要全,动不动被要求“拍个销毁视频”,得带上购买ID证明,还要把理由改成“不喜欢”。本来是受害者,怎么感觉像被审讯的犯人?但要是不较真儿吧,又觉得“都已经这么费劲了,凭什么这么算了?”
商家也有商家的难处。遇上“薅羊毛大军”、“职业退货党”,商品明明没问题,硬是能折腾出问题;稍不注意,被反复薅几次,辛苦半个月全白干。平台大多保护消费者权益,商家维权成本更高,售后判定往往偏向买家一方,“白嫖党”占便宜还理直气壮,有些商家的防御性售后也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但防着防着,就连正常维权的顾客也被误伤,搞得大家都像在“打仗”。
售后,本该是解决问题的环节,现在倒成了博弈场。消费者提心吊胆怕被坑,商家如临大敌怕被薅,结果都是:钱没省/赚成,心力交瘁。归根到底,消费者想要的是商家真诚的态度、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防贼一般的审问。商家则希望平台能真正规范,别让“恶意退款”者钻空子,少一点套路、多一些诚信交易。
好的售后,不应该是斗智斗勇的博弈,而应当是商家和消费者共同维护的商业信任。平台作为居中方,也该站出来更有担当些:别为了所谓的“效率”,把复杂的人情往来简化成冰冷的话术,别只顾及“少数麻烦制造者”,而忽略了大多数正常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售后也离不开明确的规则和透明的边界。售后需要有清晰的规则可依,并应该在消费前就告知买家,别等出事了才“补充说明”。商家也不能把售后当成成本和麻烦,想着做“一锤子买卖”,而是要明白售后本身就是商品体验的一部分。敢于提供清晰可依、公平合理的售后保障,才是赢得长期信任的开始。
说到底,售后真难的,不是赔多少,而是商家和买家能不能彼此信任、把问题解决好,让大家都省心。售后别再搞成斗智斗勇大赛,让正常人有正常人的体验,那才是最大的共赢。
(绘.阿彬的漫画生活)
也不能全怪商家,现在的职业投诉党太多导致商家防范心理变强,谁都不容易。 我在麦德龙买了一套甩干拖把,拖把杆的一节螺纹那里断了。拎到麦德龙换,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直接就换了 商家服务越来越差了 诚信是关键 斗智斗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