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骨塚:见证周文王的仁德之光,中华民族的德治之源
本帖最后由 中国灵沼 于 2025-4-18 18:01 编辑骷骨塚:见证周文王的仁德之光,中华民族的德治之源
在西周文王灵台的文王阁内,一幅幅壁画栩栩如生地重现了三千多年前的场景:西伯侯姬昌在战略东移之际,立丰京、筑灵台、扩灵囿、修沼池、教稼穑。其中有一幅壁画,画面就是文王葬骷骨的场景,筑台取土时,地下遍布无主骷骨,下属如实禀报后,文王当即下令以王室礼仪堆塚埋葬。这一决断看似平常,却如星火燎原,点燃了中华民族德治理念的火种。
据宋敏求《长安志》援引汉刘向《新序》的记载,文王建造灵台挖掘地基时,发现死人骸骨。官吏告知这些尸骨并无归属,文王却正色道:“据有天下者,即为天下之主;治理一国者,便是一国之主。而我,就是这些亡者的主人,何须再寻他人?” 随后命官吏为骸骨穿戴衣冠,重新安葬。这一举动,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彰显了他心怀苍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仁爱胸襟。天下人听闻此事,无不感慨:“文王恩泽惠及枯骨,更何况对待活人呢?” 由此可见,文王的仁德早已深植人心。
民国二十二年《重修鄠县志·卷九·古迹》中明确记载,秦渡北门外的骷骨塚,相传便是当年文王埋葬枯骨的地方(该地段属长户两县犬牙交错之地,两县邻村,为了生产方便,时有互换土地之事,这也是灵台属于长安县灵沼,骷骨塚划归户县秦镇)。此地旧时建有庙宇,用以祭祀孤魂。尽管历经岁月侵蚀、朝代更迭,庙宇屡有倾圮,但历朝历代多有修缮,明清两朝更是多次重修。这些修缮之举,不仅是对文王贤德的缅怀,更是后世王朝对其德治理念的尊崇与传承,解放前清明节周边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去祭典亡灵,现在荡然无存。
文王妥善处置枯骨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其“仁德之治”思想的真实写照。他以慈悲仁爱之心对待无主尸骨,并将这份善意推及百姓。在当时,文王的“仁德之治”声名远扬,四方百姓纷纷投奔,愿为其效命。就拿建造灵台来说,本未打算速成,却因百姓踊跃相助,很快便大功告成。正如《诗经·灵台》所云:“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这正是文王仁德感召的生动体现。
周文王“仁德之治”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孕育出西周独特的“周风”。这股风气从灵台、灵沼、灵囿发端,逐渐蔓延,从一地扩展至天下,影响着周边诸国。“德政万邦”的思想也在这一过程中悄然萌发,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根源。德治思想传承至今的“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源自周文化的德治思想。
文王善待骷骨,既是对生命的敬重,更是其德政治国的缩影。这一善举,为中华民族的德治传统奠定了根基,堪称德治之源。其蕴含的“德政万邦”理念,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熠熠生辉,指引着人们对理想社会治理模式的不懈探索。
浪淘沙·咏文王枯骨塚
古冢忆文王,德耀洪荒。灵台筑就骨盈场。一念仁心施厚葬,天下归仰。
周风自昭彰,泽被八荒。德政万邦韵悠长。千载遗踪今尚在,永续荣光。
陕西灵沼宗周文化研究中心
张秉勤
2025.04.18.
骷骨塚
文王灵台
文王阁室内
好文采 有史为证!好文!好读! 文王贤德,为后世之楷模 穿成这样去拜周公,服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