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8月16日,微信公众号“贞观”发布文章《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文章讲述了一个来自宁夏西海固、考入北京211学校的单身女子,数次考公第一名却仍失败后,孤身来西安找工作,而后不明不白死在出租屋里,甚至骨灰、遗物都被父母丢弃,毫无痕迹地消失在这个世界,死前,她的微信联系人甚至只有房东一个人。底层、名校、考公、失业、单身女性、极其孤僻、离奇死亡……这些元素很大程度上抓住了当下社会的不安情绪,使该文获得极大关注,被多个平台转发讨论,热议持续不减。但同时,文章所有信息全系匿名(作者、相关当事人),核心证据缺乏,基于暗示和猜测的情绪导向明显,也引发了不少对其真实性的质疑。8月18日,“贞观”以“避免事件引起歪曲解读和过度猜测”为由,对该文进行删除处理。其实,截至文章被发表者删除,网上共情和悲悯的声音居多,质疑的声音并不多,且仅据文章很难追踪到某人某地,既不会对当事人造成困扰,也不会有哪个地方提出抗议,实无删文的必要。
8月19日,“贞观”发布《对<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一文的相关说明》,但并未回应质疑,且称“对于相关质疑,基于伦理原则,我们不会进行向外披露证据进行自证”,可这显然不是一个逼迫个人自证清白的问题,而是一个自媒体面对不实指控必须作出有效回应的问题。此外,该“说明”称事发地不是西安,而是西安周边市县。
总览全文,原本就只有事发地西安和女孩家乡西海固是有效信息,而现在,连西安这一基础性信息都是不确的,让人不得不对其他细节产生更多怀疑。另据警方19日下午通报,案发地属于咸阳市公安局秦都分局辖区。当下确实存在诸多困难,年轻人尤其艰难,但我们不能虚构细节去画出不属于他们的肖像。出于新闻经验和对真实性的“执拗”,我向来警惕各种情绪爽文,在此对该文提出以下质疑:
1、作为一篇非虚构文章,作者、当事人全部匿名,虽然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支撑文章结论和情绪导向的核心证据,非常匮乏,尤其是有太多作者个人猜测以及不少不合常理之处,令人生疑。
2 、作者自称是一名公安,但在听到她的租客莫名死亡后,并未进行任何相对专业的举动,只是显得“震惊”,此外的种种反应,也都像极了一个未历世事的大学生,最后还在同行的调解下反过来赔偿了死者家属。这不合常理。
3 、既然能够考上北京 211,考公连年第一,又学的是专业性很强的会计,而且“女孩心气高,主意正,总想着要争口气,做事情决心大",那么她毕业后,就算考公不顺,在就业市场并不难找到工作,怎么可能十年来一直都依靠父母给的生活费度日?贫困山村的父母,又如何才能负担她这十年在大城市里的不菲生活费?这不合常理。
4、文章暗示死者没有工作,经济窘迫,又说自己房子的租金并不便宜,那为何死者要租自己租金不菲的房子?这不合常理。
5、文中提到死者父母将其骨灰和遗物丢弃,而死者父亲称未婚未生育的女子不能进祖坟,但经了解宁夏西海固当地并无此习俗,丢骨灰和遗物的做法非常反常。且,文中称十年来都是父母承担女儿的生活费,对她是那么无私和溺爱,为何人一死就陡然变得极度冷漠无情?这不合常理。
6、文中称家属不同意尸检就不能马上排除他杀,必须非常麻烦的去排除其他证据,但据作者自述她又是唯一一个和死者有联系的人,那作者本身就有嫌疑,警方还给她透露这么多调查细节,是打算和她联合办案?
7、文中猜测,女子是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饿死的,但一个行动自由的人很难选择饿死这样的方式缓慢自杀。一些朋友应该还记得,三年前大凉山一个叫墨茶的 b 站 up 主年轻人也不明不白死在出租屋里,后来有人翻出他在网上留下的只言片语,于是一个父母离婚无家可归饭都吃不起的可怜人的人设就立起来了,很多人也认定他是被饿死的,我到现场采访了他父母外公房东及邻居,跟网上的猜测截然相反,他是个胖子,体重两百多斤,患有糖尿病,大概率是因发生呼吸障碍亡故。
8、文中称,警方不愿意给作者看笔录,却又给作者读了一段笔录内容。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死者的消费记录以及微信拉黑朋友等信息,如果信息是从警方来的,这不符合警方办案流程。
9、文中称,作者与死者家属在派出所谈补偿时,派出所民警故意离开,这也不符合派出所办案流程。通常应该需要派出所民警见证并签书面协议。
从文风上看,这篇文章就是八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写法,一鳞半爪的事实辅以泛滥的情绪渲染,事实不够想象力补充,这种写法曾是咪蒙一流的拿手好戏,早已被专业新闻人抛弃,现在竟然有不少人支持,可能并不是它的文本多好,而只是击中了很多人的情绪,但过高的情绪浓度,是会影响判断力的。该文之所以刷屏,正是因为部分满足了人们对时代下沉的切身感受,部分则满足了一些人对底层失败者的内心想象。但对死者及其家属的描述,不少并不可信。就拿死者家属取遗物那个细节来说,文章声称家属拖个装有死者遗物的行李箱下来,当着房东面就扔进了垃圾筒。如果死者家属如此无情,根本不会管死者遗物,如果愿意拿,就不会下楼即扔进垃圾筒,他们有什么理由给房东当义务清洁工?再如赔偿问题,如果你们知道事实真相是在派出所调解下,房东退还了剩余的房租,又会怎么想?
我之所以不喜欢这篇文章,不仅因为它臆造细节,更因为这种编造所隐藏的归因。一个孤独的女子死在出租屋无人问津,并不那么罕见,罕见的是臆断她的一生,并将所有不幸指向个体的性格缺陷和家庭的愚昧(当然也暗示过死者屡次遭遇考公的不公平,但并未展开,是否真有此遭遇也难以确认)。如此,就让这个案例失去了更深刻的、现实的意义,徒能撩拨虚空的悲情,而这种悲情,暗藏着优越感,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底层的想象与臆断之上。
贞观是四川每经新闻创办的以抹黑西安为任务的公众号,多次发表不实信息多次受到处罚,此次又是将外地新闻编造为西安发生,希望关闭此公众号。 工作不如意,这是个社会问题。
宁夏女子饿死在西安出租屋,曾考公笔试第一,面试未被录取
来源:小鱼儿说事1688点赞杨阳阳,33岁,宁夏石嘴山人,北京211大学毕业。在家乡,提起她可都是一脸崇拜,毕竟是整村儿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她立志做一名公务员,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可这公务员考试哪有那么容易过,面试总是卡关。
无奈之下,她只好四处求职,先后辗转北京、西安等地。你别看杨阳阳学历高,可那生存技能是真的不行。人在异乡,一个人吃住全得自理,那点儿微薄的存款全交给了房东大爷。为了省钱,一顿饭就花个五块钱,菜市场买最便宜的菜叶子,馒头就蘸点酱油。这日子过得,连流浪汉看了都得眼红。家里父母年事已高,自己也是个“啃老族”,哪敢再伸手要钱?
后来实在撑不住了,她才给家里打了求助电话。可惜留给父母的,只有她冰冷的遗体。最可怜的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杨阳阳都没向房东求助过一次,是啊,一个高学历的尊严,宁可饿死也不肯轻易放下。高学历的苦难之问:教育有错?听了杨阳阳的故事,不禁让人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死的总是那些最优秀的年轻人?
先从教育说起吧。咱们这教育体制,总是不遗余力地给学生们灌输“学历至上”的观念。似乎有了高学历,就等于拿到了一张通往美好未来的船票。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那船票,有时候还真不管用。再说到应试教育,老师们整天就知道让学生刷题,各种题海战术搞得昏天黑地。等到了社会上,才发现自己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遇到困难了,不会求助,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只能掉进死胡同里。
这不,杨阳阳不就是这样吗?大学读得再好,可真正的生存技能却是一点没学到。更别提情商教育了,学校里根本就没把这当回事儿。除了教育的问题,咱们这社会的就业大环境也有很大问题。杨阳阳的理想是当公务员,可现实是公务员岗位太少,竞争太激烈。每年那么多毕业生涌入,供需严重失衡,结果就是一将功名万骨枯。
退一步说工作总该有吧?可现在的就业市场,对高学历的要求也太高了。什么都要有经验,什么都要有背景,光凭一个学历,真的寸步难行。更别提房价问题了。北上广深的房租都是天价,一个月工资下来,除了吃就是住,哪还有闲钱考虑发展?结果呢,就像杨阳阳这样,一边做着美梦,一边被残酷的现实活活饿死。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批判谁,而是希望引起大家的警醒。悲剧已经发生了,关键是要防患于未然,不能让类似的事情再次上演。首先,教育体制必须改革。不能只盯着升学率,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固然重要,但生存技能、情商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只有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在社会立足。
其次,就业市场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对高学历人才要求过高,更不能用学历论英雄。工作经验和个人能力,才是评判一个人的根本标准。同时,政府也要出台更多政策,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最后,整个社会都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不能让高学历群体陷入尴尬和绝望,他们也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帮助。只有携手并进,才能避免悲剧一次次重演。
高学历也并非铠甲,底层求职路更艰。房租、就业等困境下,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人在遭遇痛苦煎熬?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教育、就业、社会,哪个才是高学历悲剧的元凶?你怎么看?
举报
[*]
警方啥时候通报了,截个图我看看 先不管事件真假
就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反问很不高明
很多事情的发生并没有那么多理由
总是站在上帝视角审视问题
世间恐怕就没有苦难和危难
唉 看看 追责问询 底层不易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底层不易 底层不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