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易俗社怀旧社区【严建设】 2024年01月11日 Thursday晴 凌晨起身,尝试把相机锐度
日记 易俗社怀旧社区【严建设】2024年01月11日 Thursday晴凌晨起身,尝试把相机锐度、清晰度设置到极致拍摄窗外,再使用HDR多重曝光模式。然后再尝试各色滤镜效果。一番大拍。富士XT5有多种直出滤镜,分别是标准、鲜艳、柔和、CC、 NH、NC 、NN、影院、ED、AG、黑白、棕褐色。早起无甚事,老妻要去民生银行,说是领点奖品,我俩驱车进城,在东羊市口子上停车。然后去了银行。银行的营业厅围桌坐着一群大妈做手工,店员热情招呼我坐下做,我婉言谢绝,老妻领了两袋大米辞别。如今的大米不稀罕,搁到70年代,稀罕的不得了。比如我插队的武屯公社老寨大队非常穷,当年有的老人一辈子都没吃过一口大米饭,家常便饭是包谷和红苕,连白面都稀罕。一直到80年代,西安近郊长安县农民还骑自行车进城换大米,大米换包谷面,1斤换2斤。然后我想去东新科贸去清洁相机cmos。自己弄不了,自然先去二楼小钟照相器材找人清洁一番,感谢他。蓦想起自己常手持拍摄夜景,拍摄室内,出片糊的多,似嫌光圈太小速度太低,提高ISO的话噪点较大不细腻。在二手相机柜台,跟人说想要一只大光圈广角镜头,F1.4的吧。现在常用的一只狗头是F3.5-5.6的,焦段是18-300的。人说得4000多,我说不要原厂头,要副厂的就成,二手的愈便宜愈好,则推荐一只9.9新的唯卓仕AF 23mm F1.4 STM 二手定焦镜头,说现价1800多,只要1300元就搞定,再搞价说报得是最低价了,遂扫码拿下。实则其焦段换算下来可能也就是35毫米吧,勉强凑合用。若使用的话,只能靠挪动身体框选画面。我入手相机镜头尽量选日本的或中日合资的,很少入手国产品牌。图便宜罢了。若买日本原厂的得两三倍的钱,省钱下馆子难道不好吗。光圈F1.4的镜头跟F3.5的比较高4个档次:F1.4、F1.8、F2、F2.8、F3.5。与逛秋林公司的老妻会合,说就近逛逛吧,老妻建议不妨去易俗社文化街区。也好在低照度下试试新镜头。很久未去了。轻车熟路进城把车停在北柳巷地库。老妻在秋林公司败家的是核桃酥、蜜三刀。易俗社文化街区是个非常有特色之地,以怀旧为主题,充满了岁月回眸和文化气息。林林总总可看到许多被忘怀的老物件和传统手工艺品,以及许多再现的老场景,让人恍惚中仿佛回到了过去。对于吃货来说,其老字号有五一饭店、西安烤鸭店、同盛祥泡馍馆、新中华甜食店和白云章饺子馆等。这些老字号餐饮品牌在易俗社文化街区重装亮相,成为西安市民和游客的美食目的地。此外还通过改造和新建博物馆、老戏台、街巷等多层次的活动空间,建成了包括易俗大剧院、易俗博物馆、中国秦腔博物馆、老字号商业街、文创商业等多种业态的全国首个戏曲文化街区。我在篮球场的水泥乒乓球台边遇到俩抱孩子美女,搭讪说你们年轻人来逛没意思吧?其莞尔笑道,有意思,有好多我小时候的零食。别处看不到了。这儿有免费的小人书摊和免费电影院,里面放映《红高粱》,稀稀拉拉有十几位老者兴致勃勃观影。童年咋也想不到,60年后的今天,看小人书和电影均能蹭,不要钱。哈哈哈。若再有家吃简餐不要钱的馆子就齐活。童年时代,我最热衷的事就是看小人书,要到父亲给的1分2分钱绝对不买零嘴。哪怕再馋。走进一家照相馆,其老板说认识我,其网名为喜洋洋,打听黑白底片扫描事情,也不清楚。看到一台凯歌牌14吋黑白电视机。遥想1983年,我们家就买的这种电视机,红色塑料壳。是在东羊市东口一家贸易公司入手,上海生产的,质量很不错,4个喇叭。当年的价格是425元,算是很贵的,一般的黑白电视机也就300余元。当年我看到后,立即给在26中学上班的妻子打公用电话,妻子很快骑自行车前来,并在附近银行取了存款。当年我的月薪为37.5元、妻子月薪43.5元。妻子每月存25元,然后我俩双方单位的储金会每月各扣5元,每月就有35元的存款。一台电视机动用了夫妻俩一整年的储蓄。当年那台凯歌电视机是我用自行车推回东壕村租住的农民房。这台电视机伴随了我俩数年岁月,一直到1987年才转让掉。当年摆在家丽商店二楼营业厅里,二哥说有人出价350元想买。跟自行车一样,那些年代旧货的价格居高不下。1984年我给父母买了18吋日立彩电,是在咸阳百货商店买的,乘坐59路大公交车回西安,然后在大庆路转乘1路电车到北柳巷口扛回父母家的。是我们大院里第一台彩色电视机。1983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因看电视机和父亲吵了一架。同时吵架的还有大哥二哥弟弟。心情非常郁闷伤感。那天晚上电视台播放《水浒传》武松景阳冈打虎那一集。我们兄弟们都急于想看。父亲坚决不同意,父亲要看京剧《空城计》,就为此事一言不合我们吵了一架。和父亲争吵的原因就是为看电视机,家中一台12吋的海燕黑白电视机,是父亲分期付款赊销来的。在文艺路西安无线电一厂门市部,325元。当时弟弟气愤不过,将收音机的声音开得老大。那些年的娱乐无非是看电影,我们常去看。记得有《欢欢与笑笑》、《张铁匠的罗曼史》、《独立与死亡》等等。当年西安的海燕、如意、黄河三大黑白电视机品牌,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1983年卖不动得赊销,到了1988年大涨价那年,有的转产彩电,成了抢手货买不到,得凭票或黑市加钱买。而显像管主要使用咸阳彩虹厂的。非常紧俏。那年月,远在余下镇惠安化工厂工作的二哥,打算在小东门平房外饲养兔子和鸡鸭,说自己攒钱也买台电视机。大哥说,他想跟厂子签合同租用防空洞种蘑菇,也攒钱买电视机。1983年的春天,西安开始搞全民文明礼貌月,东大街吐痰一口罚款5毛。我和妻子受到二哥的心理暗示,骑自行车跑了趟草滩农场,在一位原3中的教师名叫燕志祥的手上买了10只鸡娃回家养。而易俗社文化街区里的黑白老照片标注,电视机是1980年走进农民家的,我认为年代错了。还有一张骡马市服装城的彩照,说是1980年的,我认为年代错了。当年没有。直至1982年春节前后,我陪妻子在26中值夜班,还曾冒着严寒抱孩子挤在教职工里,站在小操场看一台12吋的黑白电视,看的是日本的《排球女将》。还看到一辆永久牌26吋的自行车。妻子婚前的财产就有这么一辆。当年迫于压力,我未婚妻想跟我逃婚到户县,要把积攒的270元钱和这辆自行车给我,叫我卖掉。我没卖,钱也没拿,拿了一辈子说不清。当年上海的凤凰、永久、飞鸽自行车平民老百姓根本买不到,得用工业券,都掌控在干部手中,大单位一年也没几张。凤凰永久飞鸽大链盒自行车最吃香,即使骑用了多年,洗洗刷刷在寄卖所里还能卖个原价。当年内弟有一辆凤凰28大链盒的,骑用了5年了还在东大街尚德路口一家寄卖所卖了原价。在易俗社文化街区,还可逛各种小店,看传统的陕西戏曲表演。大戏楼下聚集着几十位年届耄耋的老者,一说是晒暖暖、一说是听戏占位置。说是待会有文化惠民唱秦腔唱眉户。听戏也不要钱。还可品尝到当地的美食。这里有很多有特色的店铺,比如有的店专门卖传统的手工艺品,有的店则以传统茶楼为主题,能感受到老西安的茶文化。老妻团了白运章的饺子,69.9元。实话实说,我从未在白云章吃过一次饭。其环境和服务毕竟好的太多了。两盘饺子,两大杯酸梅汤、一份花生米。饺子不错,酸梅汤凉的,喝的胃不舒服,则剩下大半。此外,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建筑也非常有特色。这里的建筑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陕西民居风格,青砖灰瓦、木格窗棂,充满了古朴的气息。走在这样的街区里,恍惚会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易俗社文化街区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如果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或者想要感受老西安的风情,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我想回家把照片发给发小们看看。手机QQ音乐反复播放一支老歌: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忆童年时竹马青梅,两小无猜日夜相随。
1.4的光圈就是亮堂! {:mocs_33:} 风搅雪 发表于 2024-1-11 20:52
1.4的光圈就是亮堂!
是呢 阳光阳光 发表于 2024-1-11 21:07
嗯 记忆展览馆 说的好!我会持续关注你的作品 东邦哥 看严老师的图文,回忆起年少时的生活。 满满都是回忆 拍的生动形象 拜倒在楼主的小石榴裙下 年轻人体会不到 好 看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