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pppp 发表于 2019-3-12 11:41:02

陕北说书 三弦弹响北国韵 甩板奏出黄土情

http://www.sxdaily.com.cn/NMediaFile/2019/0312/SXRB201903120942000253005121410.jpg现如今,榆林市横山区涌现出孙占东(左一)、白云飞(左二)、熊竹英(左三)等一批优秀的说书艺人。 记者 赵晨摄
http://www.sxdaily.com.cn/NMediaFile/2019/0312/SXRB201903120942000269302351357.jpg 说书艺人熊竹英向榆林市横山区第三小学的学生传授说书技艺。 记者 赵晨摄












































































































































































































































































































wwwwpppp 发表于 2019-3-12 11:41:30

http://www.sxdaily.com.cn/NMediaFile/2019/0312/SXRB201903120942000264237141782.jpg说书艺人白云飞为观众表演《刮大风》。 记者 赵晨摄

wwwwpppp 发表于 2019-3-12 11:41:53

http://www.sxdaily.com.cn/NMediaFile/2019/0312/SXRB201903120942000269312769642.jpg 榆林市横山区的说书艺人。 记者 赵晨摄

wwwwpppp 发表于 2019-3-12 11:42:19

http://www.sxdaily.com.cn/NMediaFile/2019/0312/SXRB201903120942000262372879362.jpg说书艺人在小腿绑的甩板是重要的伴奏乐器。 记者 赵晨摄

wwwwpppp 发表于 2019-3-12 11:42:52

http://www.sxdaily.com.cn/NMediaFile/2019/0312/SXRB201903120942000262219679193.jpg说书艺人在榆林市横山区南街广场为群众表演。 记者 赵晨摄          3月5日12时刚过,孙占东便带着他的三弦,赶到了榆林市横山区南街广场。在刚刚搭好的流动舞台上,换衣、调音、绑甩板,这些准备工作对每年都要进行200多场表演、见惯了大场面的孙占东来说早已驾轻就熟。然而,那天这场小小的惠民演出却还是让他心潮澎湃。          “这是今年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将榆林市横山区(陕北说书)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我第一次登台演出,心里难免激动,我为我们陕北说书能有今天的发展和成就感到高兴。”孙占东说。          一曲《刮大风》过后,台下响起阵阵掌声,观众们脸上洋溢着喜悦。陕北说书,这一吸收了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等曲调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依旧在陕北的黄土地上散发着蓬勃生机。          源自民间的          “盲人”说书          谈起“说书”,可谓源远流长。汉代刘向所著《烈女传》中第一次出现了类似“说书”表演的文字记载,其中讲述了古代妇女怀孕期间,为使孩子生下后“形容端正,才德过人”,便在夜晚让人为其诵诗、讲故事。          陕北说唱活动较早记载则见于清道光年间的《榆林府志》。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榆林堡同知谭吉璁的同僚陈文道在谭府听书后赞道:“刘第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闻江南有柳敬亭者,以此伎遨游王公间。刘第即不能及其万一,而韶音飞畅,殊有风情。无佛称尊,不及江南之敬亭乎?”此后,陕北说书内容逐渐丰富,在形式上也有了重大改进,其演唱风格更加贴近本土特色,内容上集中表现本土文化,语言上则完全采用陕北方言。到了清末,陕北说书已开始普遍流行。          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陕北说书可说是熔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          到了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对陕北说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不久,陕甘宁边区文协成立了说书组,之后又成立了陕北说书改进会,并在延安、榆林等地陆续举办了8期培训班。当时,陕北解放区有盲艺人480多人。陕北说书改进会不仅对《刀枪记》《还魂记》《花柳记》等50多个传统书目进行了改编,还组织创作了《刘巧儿团圆》《黑白分明》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书目。          “早些时候,陕北说书大多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又经过长期实践,逐步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盲人艺人孙占东向记者回忆他的师傅曾经讲过的故事,“我的其中一位师傅也是盲人,听他说,过去说书这个行当是只有盲人才能从事的。那时候生活比较艰苦,说书成了大多数盲人谋生的唯一手段,明眼人被禁止从事说书成为圈子里不成文的规定。直到20世纪70年代,陕北个别地方才出现了少量明眼艺人。”          孙占东说:“1949年以后,陕北说书受到了政府的重视,陕北许多县成立了‘盲人说书队’。说书的内容也在过去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绿林好汉、才子佳人等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创作出了如《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等作品。时至今日,在陕北每逢过庙会、祭祖、过生日、孩子过满月或喜庆佳节依然都会请说书艺人前来助兴。说书艺人们手弹三弦,腿绑甩板,也有的击鼓打板,另一人弹弦相辅。还有的三五人组成一队,有男有女,有唱有说,配上现代器乐,走村串户。华灯初上时,村民们便相聚而来,围在说书人周围,三弦拨动,鼓声咚咚,方言开篇,唱词娓娓吟来,整个现场顿时鸦雀无声。”

wwwwpppp 发表于 2019-3-12 11:43:26

wwwwpppp 发表于 2019-3-12 11:43:5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北说书 三弦弹响北国韵 甩板奏出黄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