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验证码,即可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即可获得验证码
只需要3秒时间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茶话古城] 高五幸散文:想起当年的务庄稼

14753 6
发表于 2021-6-13 19: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陕西

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高五幸 于 2021-6-16 05:46 编辑

     昔日种粮种菜务花务果的田地,现在被高楼广厦、道路、绿化带而代替。而当年种庄稼的记忆,让人难以忘记,时常会在心海里泛起丝丝缕缕涟渏,忆及起来却饶有风趣。


  我的家在灞桥区(现由港务区托管)新筑镇新寺村。以前地里种麦、种玉米、种棉花,也栽红苕,务菜,后来还有务葡萄、育桃树的。我村的土地地势平坦,肥沃,种啥长啥,长啥成啥,人称“金不换”。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春天的麦苗青青,如绿色的地毡;夏季的麦浪滚滚,若海上的波涛。秋天的玉米婆娑摇曳,风起时仍可听到蛐蛐儿的鸣叫,到了冰天雪地,依然可见乡亲们冬灌送肥匆忙的身影。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土地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承包到户责任制的变革,一代代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在这片土地上续写过创业的跌宕故事,流过酸涩的汗水,也收获到丰收的喜悦。土地留下了乡亲们奋为的脚印,演绎过时代风云变迁的痕迹!


  作务庄稼有学问,说到学问门道深。如麦地施肥,就有“冬上金,腊上银,二三月上地白哄人。”秋季锄玉米有“锄头有火、有水”之说,还有“头遍浅,二遍深,三遍四遍下狠心,五遍除草不伤根。”“头水闷,二水溜”,“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诸如此类我们父兄们在长期的农耕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乃智慧的结晶。如打卡棉花,不是简单的掐头,而要“七股八个叉,掐去荒花留疙瘩。”尤为有趣的是,人有男女,鸟有雌雄,而玉米也有父本母本。记得我从学校回乡第二年,队长爷高德义让我培育户单四号玉米种,他给我划了四亩地,让我充当技术员角色。在玉米出天花时,要将母本的天花抽掉,待红缨透出时,收集父本的天花粉,用自已制作的授粉器,摇洒在母本的红缨缨上,母本被授上了粉,红缨缨便蔫了,开始孕育新的生命。也怪,父本玉米人高马大,体型硕壮,而母本身材纤小,却有三四个接纳受粉的红缨子。我领着叫婆叫姨的一帮妇女,仅给长在上部的红缨缨授粉,整整忙活了十多天。秋收时,我发现父本的颗粒大,而作为种子的母本颗粒却小的可怜。当时我心里嘀咕,是不是搞失塌了?背着队长爷,我悄悄地带着样品,到西安市文艺路农科研究所找俺村的女婿老裴,让他鉴定。老裴看后喜形于色,说了句:“县长的婆娘――阔太太。没麻达!”当年的一斤玉米种子可以换10斤小麦,这一年粗粮换细粮,种籽邻队争先抢,让队长和乡亲们看到科学种田的“红利”,尝到了一亩园可顶十亩田的甜头,也使我对作务庄稼多了一份了解。


  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农民在田间作务庄稼时的风趣。队长爷鼓励半大小伙子:“想要媳妇暖脚就好好干,媳妇就在棉花拨拨底下”。人民公社时的生产队,社员们在地里锄麦,一字儿排开,说东拉西,话题不是男女方面的破事,便是婆媳、妯娌、夫妻之间永远扯不清的话题。我是西安市第57中学初69级毕业生,在返乡回村那几年,由于未成年,常跟着老汉和妇女们在一块干轻活,从他们谝的闲话中,知道了新寺村遗址的传说,知道了我们村在1958年因为务棉花有名,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雪海银山》电影,特地在村里选了心疼的,灵醒的,还有能对得起观众的社员“跑龙套”,谈及此便津津乐道,语调中流露出满满的自信和自豪。


  1983年,我们村落实联产到户承包责任制,我在新筑公社及乡镇企业、区土地局以至到现在的新城区打工,我家五口人,耕种了四亩八分五厘土地,刚分到土地的那阵子,夏收割麦我不知那儿来的力气,几亩地一两天就放倒了。最麻烦的是脱粒,脱麦需要“老驴啃脖子――工换工”,几家联合起来人手多方能够完成。春锄,夏收,秋播,冬灌。种籽,化肥,农药,犁耙磨,收碾打,我自己都得亲历亲为,不允许有懈怠和偷懒,因为“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需要不误农时,把握好茬口和墒情。土地下户后,最大的好处是“各种各地,不生闲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你勤快,土地便会象母亲一样,敞开胸怀,向子民无私地献出甘甜的乳汁。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孙子高东霖给我背诵着港幼老师给他教的儿歌,我也跟着他的童声学了起来……年少时务庄稼的曾经,不经意间从心底里冒出来,鲜活鲜活的,有淡淡地乡愁,还有浓浓的乡趣……

作者简介: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爱文学,曾经在新筑公社乡镇企业、灞桥区土地管理局工作过,现在新城区康复路市管所打工。20岁从写新闻报导开始,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体先后发表新闻稿件数百篇,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被西安晩报,中共灞桥区委评为优秀通讯员。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


front2_0_FkHYtwleeYRE-QuIm0UIz-52A-8R.1623583563.jpg
front2_0_Fl6fh7VX31dryVLxqqROwWEBvXaP.1623583563.jpg
front2_0_FtY8QGBqkp_CtWkbxWXmth0AADau.1623583563.jpg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梨树多云云 2021-6-14 09:46 赞同 +1
高五幸 2021-6-13 20:49 赞同 +1

评论6

高五幸楼主Lv.7 发表于 2021-6-14 07: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我的家在灞桥区(现由港务区托管)新筑镇新寺村。以前地里种麦、种玉米、种棉花,也栽红苕,务菜,后来还有务葡萄、育桃树的。我村的土地地势平坦,肥沃,种啥长啥,长啥成啥,人称“金不换”。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春天的麦苗青青,如绿色的地毡;夏季的麦浪滚滚,若海上的波涛。秋天的玉米婆娑摇曳,风起时仍可听到蛐蛐儿的鸣叫,到了冰天雪地,依然可见乡亲们冬灌送肥匆忙的身影。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土地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承包到户责任制的变革,一代代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在这片土地上续写过创业的跌宕故事,流过酸涩的汗水,也收获到丰收的喜悦。土地留下了乡亲们奋为的脚印,演绎过时代风云变迁的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五幸楼主Lv.7 发表于 2021-6-14 09: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谢谢老师的鼓励!端午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aoxinqingLv.8 发表于 2021-6-14 11: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快拆了吧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高五幸 赞同 +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高五幸楼主Lv.7 发表于 2021-6-14 12: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己拆。再也不用务庄稼了。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高五幸 赞同 +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高五幸楼主Lv.7 发表于 2021-6-16 05: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需要不误农时,把握如茬口和墒情。土地下户后,最大的好处是“各种各地,不生闲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你勤快,土地便会象母亲一样,敞开胸怀,向子民无私地献出甘甜的乳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免责声明: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内容提供者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联系侵删

Copyright © 2001-2024 荣耀西安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11000591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4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扫一扫下载客户端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