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验证码,即可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即可获得验证码
只需要3秒时间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都市资讯] 西安高新区沣河绿道文化提升工作全面铺开

18402 2
发表于 2021-1-15 07: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陕西

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记者从西安高新区文旅健康局了解到,西安高新区沣河绿道文化提升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专业团队通过走访调研,已初步挖掘出16处特色文化遗址点,并建议在沣河绿道设置9处游客休憩点。


2020年12月22日至28日,由1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沣河绿道文化提升项目工作组分两队,沿沣河东西两岸由南向北依次对5个街道共27个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寻人访谈、寻迹访物、拍摄录音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沣河流域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并取得显著成效。

据了解,本次沣河文化挖掘工作共梳理出鸠摩罗什舍利塔、草堂寺、五楼遗址、灵台 遗址、郭北村石佛寺等16处特色文化遗址点,臊子面、东大蒸饭、秦镇米皮、秦镇油糕、和迪村肆酒等11个传统特色美食,以及三灵文化、冯村社火、小红拳、编耱等多个民俗文化。

基于上述挖掘成果,专业团队建议在沣河绿道城隍庙、平等寺、仪祉湖与沣惠渠首、秦渡老街等文化聚集区设置9处休憩点,让市民游客在沣河绿道尽享文化盛宴。

沣河是西安高新区乃至西安市的“母亲河”及“长安八水”中的重要河流,流域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西安高新区“三河一山”绿道建设相关设计规划中,“文化卷轴”是对沣河的重要定位之一。据了解,在沣河绿道建设过程中,西安高新区将以沣河为主线,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着手,通过对沣河流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细致调研、梳理,深度发掘沣河历史文化,打造沣河文化景观,为沣河赋予文化之魂。

西安高新区文旅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的沣河绿道将推进“生态文化”和“运动畅游”有机融合,形成宜行宜游的生态文化漫道体系,将沣河打造成为独具西安风味、历史韵味、时代品位的关中灵动水文化风景绿道。
front2_0_Fsh24eGULINQCTKbsMEFFIkoAn3F.1610666025.jpg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xiaomao029 2021-1-15 13:39 赞同 +1
亲爱的路人幸福 2021-1-15 12:50 赞同 +1
泥腿把子 2021-1-15 12:45 赞同 +1

评论2

lixianrongtianyLv.11 发表于 2021-1-15 10: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长安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接西安市城区,是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朝的京畿之地,被誉为“神州首邑”长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有汉杜陵墓群,唐韦氏、杜氏、颜氏墓群,明秦藩王墓群;区内兴教寺、香积寺、华严寺、净业寺、百塔寺分别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慈恩宗、净土宗、华严宗、律宗,三阶教的祖庭和发祥地;碑碣石刻也十分丰富,在区内现共有文物点672处,其中古遗址88处,古墓葬527处,古建筑41处,石刻1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7处、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
一、古遗址
    区境内发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遗址8处,周代遗址2处,汉代遗址3处。新石器时期客省庄遗址是陕西龙山文化的代表,五楼村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丰镐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遗址
    五楼村遗址  位于东大街道(原五星乡)五楼村北,距今约五六千年左右。遗址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400米,西距沣河岸约150米。区域内发现大量灰烬、木炭、螺壳、石斧、石锛、陶纺轮等生产工具及骨针、骨锥、陶豆等生活用具。
    今遗址保存尚好,耕土层下保留2—4米厚的文化层。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曲遗址  位于王曲街道滈河东岸,神禾原畔,北堡寨村以东地区,以北堡寨、南堡寨、藏家庄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北江兆村、中江兆村、向北伸至王曲镇南端,范围5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大量陶片和20件完整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及多处文化堆积和一座大型周代墓葬。
    遗址内文物遗存极为丰富,南堡塞、北堡寨和藏家庄之间沟的两壁上端,都可看到文化层。中江兆、北江兆、藏家庄和北堡寨之间柳沟两侧也有文化层,北堡寨村东的壕沟旁,发现了不少陶片、陶锉、骨箭头、陶纺轮等遗物。北堡寨至藏家庄的大道旁,也暴露出不少遗迹。这些文化层,大都离地表很近,上面有一层0.5米左右的耕土层,下面便是厚达2~3米的灰层,一般呈灰色或黑色,土质较松软。从发掘的遗物看,北堡寨主要是仰韶文化,南堡寨大体属龙山文化,藏家庄为周代文化。
    沈家村遗址  位于鸣犊街道沈家村,属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80米,断土层暴露有大量夹砂红陶和灰坑,断续露出地面约1公里长,厚约2~3米,遗物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纹饰有绳纹、篮纹、压印纹等。
    嘴头遗址  位于鸣犊街道嘴头村,西临库峪河东岸,南至嘴头二村,北至浐河,在浐河与库峪河两分歧中间地势平坦的二级台地上,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lOOO米。遗址所在土原的横断面可见许多文化层,长约3~7米,厚约1—3米,灰坑中夹杂可辨认为器物的陶片有:尖底瓶、钵、罐、盆等。遗物有:红泥红陶盆、尖底瓶、钵等,夹砂红陶釜、罐、瓶、钵等,夹砂褐陶为黑色素面,内有手指摸旋纹饰的盆形器物,夹砂灰陶盆、罐等。
    杨湾遗址  位于鸣犊街道杨湾村,属仰韶和龙山文化,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2500米。遗址中发现的器物有夹砂红陶盆(素面,口沿外翻,沿下有小孔)、素面夹砂红陶钵、绳纹粗夹砂红陶、篮纹夹砂灰陶(黑表红心)、绳纹夹砂灰陶。
    孙家崖遗址  位于引镇街道办孙家崖村东,东至库峪河、西至村西20米处、南至北佛沟、北至汤峪公路范围内的库峪河西岸二级台地。这个村半原上可见大量陶片、灰坑,东侧半崖上露出的文化层长约150米,厚1.5~3米,灰坑中有灰,红夹砂陶片。可辨器形有夹砂红陶盆、钵,均为素面,细泥灰陶钵,夹砂灰陶鬲等。
    客省庄遗址  位于沣河西岸马王街道客省庄、遗址包含仰韶、龙山、西周、战国以及汉、唐等时代的多种文化遗存。遗址第二期遗存相当于河南、山东等地区的龙山文化,但具有独自文化特征。因此,被命名为“客省庄二期文化”也称“陕西龙山文化”。
    发掘发现“客省庄二期文化”房屋遗迹10座,陶窑3座,窖穴40多个。房屋一般由内外两室组成,中间有一个通道,平面呈“吕”字形。房内一般有灶炕、壁炉,有的还有地窖。陶窑由窑室、窑算、火膛构成,体积较小。窖穴一般为圆形袋状,容积很大。此外,还发现入骨架和兽骨架埋在一起的乱葬坑6个。入骨遗骸均无固定葬式,亦无葬具和随葬品,骨架大都乱放,有的甚至残缺不全,也有两手前伸,做挣扎状。出土遗物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主,石器有斧、锛、铲、锄、镰、刀等,还有骨铲、石凿、石矛,石镞、纺轮、骨锥、骨针、鱼钩等手工业工具和渔猎工具。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多为手制,也有轮制和模制的,陶色的以灰陶为主,黄、红色次之,黑陶甚少。纹饰以绳纹、篮纹为主,方格纹少见。器形主要为鬲、罐、斝、鬶、盉、盏等,陶鼎很少,遗物中还发现不少卜骨。
    客省庄遗址的发现,对于探讨我国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增添了新的科学资料。
    仓颉造字台遗址  亦称仓颉造书台,位于郭杜街道长里村西北。台为夯土筑成,高6米,周长100多米。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受兽蹄鸟迹的启发,创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奠定了中国汉字的基础。周代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造字的地方修建了“造字台”,周穆王在此建立神庙。台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仓颉造字台”石碑。
    据《雍胜略》载:“三会寺有台,即仓颉造书处”。(法苑珠林》载:“唐西明寺道宣律师逐静,在京师城南故天业寺修道。忽有一人来至律师所问:‘今西京高四土台,俗云是仓颉造书台,如何?’答曰:‘仓颉于此台上,增土造台,观鸟迹者,非无其事。”’唐代上官昭容《驾幸三会寺》诗中有:“释子谈经处,轩辕刻字留。”岑参《题三会寺仓颉造书台》诗:“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民国12年(1923年),康有为来看到台旁有一石碑刻有“普度监里”4字,甚感不快。他说:仓颉是“斯文始祖,怎能搞成昔度监里了呢!”令人铲掉4字。1936年“西安事变”前,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曾陪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来参观。今造字台已成废墟。
    (编者注:此处“监”应通监,即镜子;“里”当作内部讲。故“普度监里”当为使人彻底明白之意,恐康有为理解有误。)
周代遗址
    丰镐遗址  丰京和镐京,均是西周的国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在长安地区出现最早的两大全国性都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周原是泾渭流域的一个部族,文王姬昌迁于沣河西岸营建丰京,武王姬发又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自丰镐出发,反商灭纣,建立周朝。至公元前770年,丰、镐一直是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丰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前北平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于1933—1943年由徐旭生先生带队,对丰、镐的地理位置作过两次调查。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文物考古部门,对丰、镐遗址作了大规模的调查、发掘。1951~1954年,沿沣河两岸苷查,在客省庄、灵台等地试掘,在普渡村清理西周墓三座,出土“长  盉”等一大批重要文物,引起国内外学术界重视。1955年,在客省庄村北和村西发掘揭露遗址面积约2838平方米,清理西周墓葬51座。同年冬,在张家坡村东发掘出西周刻字卜骨,这是陕西省第一次发
现西周卜骨。1956~1957年,在张家坡村东发掘揭露遗址面积5888平方米,清理西周墓葬131座和车马坑4座。1959~1963年,发掘探出许多墓葬,首次在马王村北,发现两处西周夯土墓基,为探索丰京中心提供了重要线索。1960年秋,在张家坡东发掘遗址面积约500平方米。1961年冬,在马王村西清理铜器窖藏一座,出土青铜器53件。1964年,在张家坡、马王村一带发掘西周墓葬140多座,以及车马坑、马坑、牛坑,并在马王村和新旺村一带发现一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29件。1976年,在马王村北发掘3座西周夯土残基和下水管道。
    1961~1963年间,查明了沣水、潏水、镐池和昆明池等古代水道位置,在白家庄、上泉北村和落水村等地试掘遗址面积约500平方米,初步了解遗址中的堆积层、分期和年代。在落水村北还发现大量的西周瓦片和一些“白灰面”、墙皮等建筑遗物。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此设立考古工作站,发掘出车马坑和“工”字形宫殿遗址数处,为探索镐京的中心提供了重要线索。
    经过多年调查、发掘,可以认为,丰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西岸,北极客省庄、张家坡、南达新旺村、冯村,东至沣河,西至灵沼河,总面积6平方公里,镐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东岸,北极落水村,南达斗门街道办,东至昆明池故址,西至潏水故道,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周文王灵台遗址  位于阿底村南l公里,距沣河200多米。关于文王灵台,史书记载较多,《诗经·大雅》中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孟子·粱惠王》中有“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其谓台曰灵台,其谓沼曰灵沼。”《左传》中有:公十五年“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侯,……秦获晋侯以归。……乃舍诸灵台。”说明在春秋战国之际,灵台尚存。关于周文王灵台的位置及其作用,《三辅黄图校证》(1980年5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载:“周文王灵台,在长安(笔者注;指汉长安城)西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汉代郑玄注释这段话时说:“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樱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根据郑玄的注解,灵台乃是为观测天象而筑,其位置在汉长安城西南四十里。宋敏求《长安志》载:“灵台高二丈,周百二十步。”今长安县灵沼乡阿底村南1公里,有周文王灵台遗址。唐代在此建有平等寺,建筑物早巳无存,地上仅留几个石柱础。
汉唐遗址
    昆明池遗址  位于斗门街道办东南。·据清嘉庆《长安县志》卷十四引王森文在斗门镇北所见残碑记载昆明池地界“北极沣镐村,南极石匣,东极圆柳坡(即今常家坡),西极斗门”,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昆明池开凿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用以操练水师,供长安城用水,供皇室游幸,又是关中大运河漕渠的主要水源。
    唐代几次疏浚昆明池,并把沣水引人池中,基本保持汉时风貌。约到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因向昆明池输水的石挞堰堵塞,池水逐渐干涸,变为大片农田。6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胡谦盈勘察后,在《汉昆明池及其有关遗存踏察记》(1980年《考古与文物》创刊号)中,把昆明池分为汉昆明池和唐昆明池,并认为“唐昆明池的范围比汉昆明池要大一些”,“(唐)昆明池遗址今日从地面上仍然清晰可辨。遗址是一片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的洼地,地势比周围岸边低2~4米以上,池的南缘就是细柳原的北侧,即今石匣口村,东界在孟家寨,万村,西界在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之东,北界在上泉北村和南沣镐村之间的土堤南侧”。汉代昆明池“北缘在今常家庄之南,东缘在孟家寨、万村之西,南缘在细柳原北侧,即今石匣口村,酉界在张家村和马营寨之东。池的面积约十平方公里”。他勘察中还发现昆明台和豫章观遗址,在万村西北约一公里处;白杨观遗址,在孟家寨东南;细柳观遗址,在石匣口村西约100米处;宜曲宫遗址,在沣河西岸,今客省庄一带;织女、牛郎二石雕的位置,今石婆庙内是男像,即“牛郎”,石爷庙内是女像,即“织女”。这和古代文献记载:牛郎在东,织女在西,是吻合的。
    子午道遗址  位于长安区南子午峪,因子午谷而得名。“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道者,名子午谷”(《汉书·王莽传》颜师古注)。宋敏求《长安志》载:“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日子,在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汉中府洋县东一百六十里。此汉、魏旧道也。”
    《史记·高祖本纪》曰:楚汉相争时,刘邦从杜南人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以示项羽无东意”。这段话说明子午遭的开通,应不晚于秦末、汉初。
    东汉水平二年至四年(59~61年)开辟褒斜道后,子午道逐渐废弃。至永初元年至二年(107—108年),褒斜道屡遭破坏,复开子午道。延光四年(125年),以子午道险阻,又废,复修褒斜道。《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子午道有新旧两道,两汉、三国、晋代循旧道,南北朝时又辟新道。“旧道在金州安康县界,梁将军王神念以旧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分别开乾路,更名子午道。”汉代子午遭南端出口在汉阴县西境。南北朝以后,子午道偏西,移至今西安市南至宁陕县境。
    子午道上的主要关隘有:子午关,石羊关、姜子关、腰岭关、马,冷关、五郎关、饶风关、黄金戍、铁城等。子午关和石羊关是秦岭北坡子午道上的两处重要关隘,两关相距13公里。石羊关最险,凿于狭隘陡峻的悬崖上。今子午道北段长安县境内的喂子坪、黑沟口、红崖子、千佛崖等处,原栈道遗址仍可辨认,大约在250米长的地段内,尚有部分残存石桩和150多个桩孔,加之子午道依山傍水,缘谷而行,奇山异水,叠连不绝,又有净业寺、丰德寺等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沣河渡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xianrongtianyLv.11 发表于 2021-1-15 10: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五楼遗址包含三种文化遗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03:32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本报讯(记者 文艳)近日,我市文物普查工作队在长安区沣河流域发现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五楼遗址,该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中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周代文化遗存,延续时间较长,分布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对于研究史前及西周时期的聚落分布特点、聚落结构、人际关系和文化谱系等提供了资料。

  五楼遗址位于五星乡周家堡村西及村西南、北张堡村西及村北,所处位置为沣河东岸的一级阶地之上,地势中间高,东西两侧为缓坡,为一南北向狭长的台塬,当地人称为“蝎子岭”。遗址南北约1200米,东西约600米,分布面积约720000 平方米。遗址西南部文化层厚约0.3-0.4米,中部文化层厚约5-6米,北部文化层厚约0.3米。可见遗迹主要为灰坑,暴露的灰坑形状为袋状、锅底状、筒状等。遗物主要为陶片,以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为主,也见有较多的泥质灰陶以及少量的夹砂红陶。可辨器形有弧折沿盆、折沿罐、叠唇缸、敛口瓮、鬲等。考古专家由遗物判断,五楼遗址包含的遗存年代分别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晚期、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龙山文化早期)、西周时期,仰韶文化遗存遍布整个遗址,庙底沟二期和西周时期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北部。
沣河渡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免责声明: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内容提供者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联系侵删

Copyright © 2001-2024 荣耀西安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11000591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4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扫一扫下载客户端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