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验证码,即可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即可获得验证码
只需要3秒时间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评谏] 转自陕西统计局..聚焦西安工业补短板(文中以武汉举例)--值得一看

6934 3
发表于 2018-1-17 19: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辽宁

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补短板 谋发展——西安工业“追赶超越”武汉对比分析
2017/10/19 陕西统计局
    当前,为聚焦“追赶超越”目标、落实“五个扎实”要求,西安工业找准定位,对标“追赶超越”武汉。西安与武汉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四期四化”的相似性,即发展“均处于增速换挡调整期,结构优化关键期,发展动能转换期,提质增效优化期”;发展“均呈现工业经济支柱化,重化工业主导化,同主导产业支撑化,信息产业驱动化”等特征;同时西安工业经济与武汉相比,存在“六短板六差距”的差异性,有“追赶超越”的空间,最后提出“六融合”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助力全市工业“追赶超越”。
  一、现状与特点
  (一)现状:西安与武汉工业经济均处于增速换挡调整期,结构优化关键期,发展动能转换期,提质增效优化期
  1.从发展路径看均处于增速换挡调整期:“高速增长扩张期”和“回调企稳期”西安工业增速均低于武汉,增速差距缩小1.0个百分点。
  纵观近年来西安与武汉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基本表现出和全国一致的趋势,步入增长速度的换挡: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西安从2000至2008年“高速增长扩张期”的年均增长14.4%,回落到2009年至2016年“回调企稳期”的10.3%;同期武汉从2000至2009年“高速增长扩张期”的年均增长16.1%,回落到2010年至2016年“回调企稳期”的11.0%;西安工业增速换挡拐点年份出现在2008年,较武汉提前一年,同时西安“高速增长扩张期”和“回调企稳期”平均增速分别低于武汉1.7和0.7个百分点,增速差距缩小1.0个百分点。2000年至2016年,西安工业经济增速整体平均低于武汉1.5个百分点。
图1:2000至2016年西安与武汉工业经济增速

  2.从发展方式看均处于结构优化关键期:西安与武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新动能增长加快;区域结构竞相升级,新引擎带动明显。
  近年来,西安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经济发展壮大为重点,尤其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活力持续增强、高技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主体带动为核心。
  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力持续增强,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43家,较上年净增76家,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2151.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8%,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6.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5.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高速发展,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1120.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1%,较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5.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5.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主体带动作用明显,为工业经济发展保障强支撑。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54.4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55.5%,高于上年5.7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6.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4个百分点。
  近年来,武汉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汽车及零部件、信息技术制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等代表消费升级、先进制造方向的行业较快增长,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2016年,武汉汽车及零部件、信息技术制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1%,10.2%、13.4%、12.4%,分别高于规上工业13.1、5.2、8.4、7.4个百分点;新动能增长较快。2016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863家,工业高新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的34.3%,占比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比;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27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5.7个百分点;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9.0%、17.0%、19.0%,分别高于GDP增速11.2、9.2、11.2个百分点。
  西安与武汉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区域经济新引擎带动明显。西安区县:2016年,区县优化发展区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最大(贡献率为80.5%),其中长安区(21.5%)增速最高;区县生态发展区发展最快(增长16.9%),增速高于全市7.0个百分点,其中周至(18.3%)、户县(17.3%)、蓝田(14.9%)增速均高于全市。西安开发区:优化发展开发区(高新区、经开区)平稳增长,突破发展开发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突飞猛进。2016年,优化发展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6.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9.1%,同比增长10.6%,增速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突破发展开发区增长23.9%,增速高于全市14.0个百分点,其中航天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最快(29.3%)。“追赶超越”成效显著。
  武汉开发区和新城区增速快。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区域看,东湖开发区、武汉开发区、武汉化工区和六个新城区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7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7.6个百分点。其中,东湖开发区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363.0亿元,增长27.5%,高于全市22.8个百分点;江夏区主营业务收入970.6亿元,增长20.3%,高于全市15.6个百分点。
  3、从发展动力看均处于发展动力转换期: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当前,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工业经济发展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就成为必然选择。同时,随着国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奋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西安与武汉,工业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创新驱动后劲不断增强。
  近年来,西安实施创新引领行动,打造丝路科创中心。依托全市富集的科教、人才资源和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试验示范,按照“两区带动、双创支撑、多点突破”的思路,大力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军民深度融合创新改革,充分发挥西咸新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完成“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任务,构建西部创新创业新高地。2016年,西安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16项。高新技术企业数1506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全年技术市场交易额711.77亿元。申请专利量46103件,专利授权量38279件。
  武汉创新创业氛围浓厚。2016年,武汉引进“城市合伙人”11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7名。建成各类孵化器220个,孵化器面积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发明申请专利2.06万件,增长36.9%;发明专利授权6514件,增长8.5%;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504.21亿元,增长7.0%。
  4、从发展效果看均处于提质增效优化期:从“量”看,西安和武汉工业经济总量均稳步扩张,总体实力逐步提高,武汉总量扩张步伐比西安更大;从“质”看,西安和武汉工业经济质量均更优,工业经济效益均更好。
  (1)从企业数量看,近12年西安规上工业企业数仅少量增长,而武汉企业数则近成倍增长。2004-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少量增长,而同期武汉规上工业企业数则近乎成倍增长。西安规模以上工业数从1066家增长到1220家,企业仅净增154家,净增企业数占规上企业数的12.6%,年均增长1.1%;2015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从1403家增加到2545家,净增1142家,净增企业数占规上企业数的44.8%,年均增长3.1%。
  (2)从企业规模看,西安大中型企业比重均略高于武汉,但大中型户均企业规模均小于武汉,尤其是大型企业户均规模仅为武汉的60%。2016年,西安大型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5.0%,高于武汉1.6个百分点;中型企业数占12.9%,高于武汉0.5个百分点;小微型企业占82.1%,低于武汉2.2个百分点;2016年,西安大型企业户均产值规模为46.13亿元,少于武汉31.21亿元;中型为5.11亿元,少于武汉0.89亿元;小微型为1.60亿元,多于武汉0.17亿元。
  (3)从宏观的工业经济总量看,西安工业经济总量与武汉的差距从2000年的215.89亿元扩大到2016年的2841.53亿元,差距扩大了12.2倍。
图2:2000至2016年西安与武汉工业经济总量

  分阶段看:2000年至2007年,西安工业经济总量基本是武汉的一半,2003年最高为的54.3%,2005年最低为49.0%;2008年至2011年,西安工业经济总量下降到武汉的四成,从47.6%下降到40.6%,下降幅度达到7.0个百分点;2012年至2016年,西安工业经济总量下降到武汉的三成多,从38.3%下降到33.0%,下降幅度达到5.3个百分点。
  (4)从工业产品看:西安与武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兴工业产品均快速增长,呈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耗能低、投入少等特点。
  2016年,西安市工业新兴产品产量保持强劲增势。集成电路圆片127.00万块,同比增长79.1%;单晶硅780.00万千克,增长1.4倍;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6.83万辆,增长3.6倍;新能源汽车4.81万辆,增长46.9%;锂离子电池1851.24万只,增长81.9%;光缆501.91万芯千米,增长24.6%;智能电视2.58万台,增长1.0倍。
  2016年前三季度,武汉光缆产量增长38.6%,显示器产量增长25.1%,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11.7%;汽车仪器仪表产量增长35.2%;医疗仪器设备产量增长80.7%,运动型多功能乘用车产量增长20.5%。
  (5)从工业效益看: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西安与武汉工业经济效益均稳步提升。
  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07.80亿元,同比增长18.3%,较上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48.90亿元,同比增长38.6%,较上年提高27.7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4.6%,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5.18元,低于全国0.34元。
  2016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9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7%;实现利润672.8亿元,增长30.5%;上缴税金949.7亿元,增长3.5%;年末资产总计12996.8亿元,增长8.9%;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6%,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
  (二)特点:经济支柱,重化主导,同主业支撑,信息化驱动
  1、从工业与GDP的关系看,工业是支撑西安与武汉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西安工业经济比重下滑较大,而武汉工业经济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且西安工业经济平均比重较武汉低7.6个百分点。
  2000年至2016年,西安工业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重为30.3%,同期武汉比重为37.9%,西安低于武汉7.6个百分点。分阶段看,2000年至2004年,西安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33.9%上下波动;2005年至2011年,比重从32.0%回落到28.4%,回落3.6个百分点;2012年到2016年,比重从27.9%回落到22.2%,回落5.7个百分点。西安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整体看呈阶梯型逐步下降态势,而武汉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均值37.9%上下波动,且波动幅度不大。
  2、从工业轻重结构看,西安与武汉均呈重化工业主导特征,且西安重化工业特征较武汉更为显著。
  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266.25亿元,其中,重工业总产值4324.2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1%,比2000年(61.9%)提高20.2个百分点;2016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159.09亿元,其中,重工业9321.78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8%,比2004年(72.5%)下降1.7个百分点。西安重工业比重高于武汉11.3个百分点。
  3、从工业产业结构看,西安与武汉主导产业“四同三异”相似度较高,属同主导产业支撑。“四同”体现在西安与武汉均以“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电子制造、电力热力”为主导产业。“三异”体现在西安还以“航空航天、化学制品、专用设备”为主导产业;武汉还以“钢铁、烟草、农副食品”为主导产业。从总量看,共同主导产业中武汉除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西安的1.6倍外,其余主导产业武汉总量均为西安的3倍左右,西安主导产业相比武汉不大;从占比看,共同主导产业占比西安仅电气机械比重高于武汉4.3个百分点,其余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电力热力占比分别低于武汉8.1、1.3、2.7个百分点,西安主导产业相比武汉不主。
  2016年,西安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8%,其中共同主导产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45.1%,西安差异主导产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为19.7%。
  2016年,武汉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6.4%,其中共同主导产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52.9%,武汉差异主导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为13.5%。
表1:2016年西安与武汉工业主导产业总产值及比重

  4、从工业发展模式看,信息产业驱动工业发展特征较为显著。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地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近年来,西安与武汉工业经济发展也均呈现信息化驱动发展的趋势。
  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0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7.4%,居主导产业之首;同比增长36.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6.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1个百分点,信息产业成为驱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016年,武汉规模以上信息技术制造增加值同比增长10.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2个百分点。武汉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9.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4.1%,仅低于汽车制造业9.6个百分点,工业信息技术制造业居武汉主导产业第二位,信息产业驱动特征显著。
  二、短板与差距
  (一)总量短板,规模较小
  2016年,西安工业增加值总量为1397.25亿元,武汉为4238.78亿元,西安与武汉的差距为2841.53亿元。2000年至2016年,西安工业增加值从218.44亿元跃升到1397.25亿元,增长5.4倍,西安工业2011年开始跨入千亿元俱乐部;同期武汉工业增加值从434.33亿元跃升到4238.78亿元,增长8.8倍,武汉工业2006年跨入千亿元俱乐部,随后2010年破2000亿元,2012年破3000亿元,2015年破4000亿元,增幅较大。2000年至2016年,西安工业增加值年均总量为789.47亿元,同期武汉为1948.74亿元,西安与武汉工业增加值的平均总量差距为1159.27亿元。
  (二)结构短板,结构偏重
  2016年,西安轻重工业比重为1:4.6;同期武汉轻重工业比重为1:3.4,西安轻重工业比重低于武汉1.2个百分点。2000年—2016年,西安轻重工业比重平均为1:2.8,西安轻重工业比重从2000年1:1的平衡状态,除2017年略有回升外,逐年回落到当前的1:4.6。2004年—2016年,武汉轻重工业比重平均为1:3.4,且基本在平均值上下波动。西安轻工业占比偏低,西安轻工业品市场大多被珠三角、长三角产品占领,本地产品难得一见,反映出西安轻工业欠发展,不发达的问题。轻工业产品大多由民营企业生产,轻工业比重偏低,也反映出全市工业非公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活跃度不高的问题。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非公经济比重为50.8%,低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比重2.0个百分点,工业非公经济占比相对不高。
  (三)产业短板,主产单薄
  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超过14%的产业仅有1个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822.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5.6%。排第二位和第三位的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75.43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633.41)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2.8%和12.0%;2016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超过14%的产业有2个,分别为汽车制造业(3053.08亿元)、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09.57亿元),其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3.7%、14.1%。排第三位和第四位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996.95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940.87亿元)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7%和7.3%。西安工业主导产业相比武汉,主导产业较少,且主导产业的规模较小。当前,西安仅有汽车制造业总产值短期内有望突破千亿元,而武汉汽车制造业已突破3000亿元,电子制造业即将突破2000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已接近千亿元。
  (四)投资短板,投资少弱
  2016年,西安完成工业投资949.27亿元,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8.6%;同期武汉完成工业投资2117.05亿元,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30.1%。西安工业投资总量少于武汉1167.78亿元,比重低于武汉11.5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西安工业投资从2010年的498.62亿元增加到2015年1135.87亿元,年均增长17.9%,同期武汉工业投资从2010年的843.4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769.36亿元,年均增长26.8%,西安投资增速低于武汉8.9个百分点;西安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10年的16.0%提高到2015年的22.3%,提高了6.3个百分点,同期武汉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10年的22.5%提高到2015年的35.8%,提高了13.3个百分点,西安工业投资比重提高百分点低于武汉7.0。
  “十二五”期间,西安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3794.21亿元,主要以渭北工业区建设为重点,以三星、比亚迪二期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支撑,而同期武汉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0016.48亿元,工业投资强度较高,短期内形成了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大临空四大工业板块,千亿元产业从1个增加到5个。西安工业投资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相比武汉在规模和体量方面偏小,在速度和后劲方面偏弱。
  (五)支撑短板,大企业少小
  2016年末,西安产值过百亿企业从2015年的5家增加到8家,分别为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中国西电集团公司、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西安中兴通讯终端科技有限公司、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星王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中陕汽全年工业总产值近500亿,三星、西电、比亚迪产值过200亿、中兴通讯产值将近200亿,星王、隆基硅产值均仅过100亿。
  2016年,武汉规上工业增加值排名前15的大企业有东风乘用车、凯迪电力、湖北中烟、武钢、富士康、神龙汽车、冠捷显示、烽火科技、东风本田、中石化、上汽通用、联想移动通信(武汉)有限公司、人福医药、邮科院、湖北省电力公司,其中增加值排第15位的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年工业总产值过190亿元。
  (六)投入短板,研发较少
  西安工业在研发投入方面与武汉相比,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较少,参与研发活动的人员较少,研发经费支出较少,相应的研发成果较少。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有36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0.3%,同期武汉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有1186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47.7%,西安低于武汉17.4个百分点;2015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3.56万人,同期武汉R&D人员3.80万人,西安少于武汉0.24万人;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92.48亿元,同期武汉R&D经费支出147.33亿元,西安少于武汉54.85亿元;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4292件,同期武汉专利申请数7187件,西安少于武汉2895件。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经济融合
  促进各种经济成分共生共存,充分融合,扬长避短,互惠互利。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和资产重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加大对外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非公有企业聚集,加快其低成本扩张;鼓励和支持非公有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姻,实现资本、技术和机制优势的有机融合,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以独资、参股、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信息资源,扩大信息容量,拓展信息渠道,及时向非公有制企业公布相关文件,发布经济、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
  (二)两化融合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任务,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中之重。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重大作用的信息技术。要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三)军民融合
  在深化“民参军”方面,要推动军工开放发展。着力促进资本层面的“民参军”,并围绕投资、税收、准入等领域,继续优化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在推进“军转民”方面,要大力加强军工技术成果转化,调动社会积极性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支持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军工科研院所改革以及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专业化重组;在促进军民资源共享方面,要强化军民供需对接机制。重点推进航空航天资源军地共享共用,开放一批军工计量仪器设备,继续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建设;要充分把握国家授权西安在军民融合创新改革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并且“试行军民融合统计制度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开展军民融合改革试验,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尽快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四)产业融合
  重点突出装备制造业中的汽车、电子、电气机械、航空航天在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先行,同时化学制造、有色冶金、生物医药、农副食品加工等为主的传统制造产业并重的战略。一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必要和适度的行政手段,进行重点培育,大力扶持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成长性好、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且在国内外同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二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要不断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上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在西安地区进行较多的工业项目布点;三要充分发挥开发区优势,主动培育高端装备、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技术融合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六)服务融合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制定企业设立后的经营许可清单,实行多证合一,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创新方式吸引社会投资,大力支持工业产业发展;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双创”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循环经济等支持力度;健全优化政府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职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产品质量检测,产品安全检测,产品标准检测;建立健全工业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全市科技信息资源、工业信息资源、产业政策信息资源、投资项目信息资源、会展信息资源,构建一个工业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动态信息服务。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老陕,雄起 2018-2-5 23:41 赞同 +1
秦岭龙哥 2018-1-17 21:23 赞同 +1
狼啸天下 2018-1-17 21:00 赞同 +1

评论3

老陕,雄起楼主Lv.6 发表于 2018-1-17 19: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类似文章2017/08/30西安日报发文:  “市委以市委全会的形式大范围专题研究部署补短板工作,是对补短板底气、态度、信心的具体体现和有效行动。”市国资委主任张永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补短板主题会议,既是直面问题分析形势的“研讨会”,更是找准目标聚力前行的“誓师会”、“动员会”。   “市属国资国企追赶超越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张永军认为,主要的短板是市属国资国企改革的理念还不够新、步子还不够大;市属国有企业对科研院所和军工资源优势运用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带动西安工业发展的示范标杆作用发挥不够,缺乏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瘦身健体方面方法不活、进度缓慢,还没有很好地实现从“包袱”向资源的转变。   谈及补短板的设想,张永军表示,市国资委要聚焦短板精准对标补差距。一是抓理念更新,以空杯心态,突破城墙思维,淡化皇城意识,强化舍我其谁的阵地意识、追赶超越的责任意识和敢为人先的担当意识,形成创新有为的干事氛围;二是抓政策落地,找准病灶、破解难题,一企一策推动国企改革政策落地生根,尽快在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三是抓职能转变,按照市委“五个不允许”要求,到位服务国有企业,有效监管国有资产;四是抓招商引资,以五星级“店小二”标准,讲好西安故事、擦亮西安名片,引入“活水”发展国有经济,加快推进与华侨城集团、绿地集团、中节能集团、中交建等的合作项目落地,为实现“大西安”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老陕,雄起楼主Lv.6 发表于 2018-1-17 19: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新一届政府先有永康10问中谈到,工业为啥不强。感觉这届政府比过去更重视补短板这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狼啸天下Lv.9 发表于 2018-1-17 21: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好,找到了差距,就知道了如何补课,好事,希望西安奋勇直追,不但缩小差距,实现追赶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免责声明: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内容提供者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联系侵删

Copyright © 2001-2024 荣耀西安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11000591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4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扫一扫下载客户端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