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72岁的陈伯坐在自家阳台上,望着院子里嬉戏的保姆家的小孙女,抿了一口刚泡的龙井茶,脸上浮现出满足的笑容。每月一万五的退休金,让他过上了许多人羡慕的晚年生活,但在他看来,真正的幸福远不止于金钱的数字。
陈伯是事业单位高工,退休金如今15000元。这笔收入让他无需为生计发愁:他住在城郊一套带花园的小院里,每周有家政上门打扫;日常饮食由住家保姆张阿姨精心料理,新鲜果蔬和营养搭配从不含糊。偶尔,他还会约上老友去高档茶楼小聚,或请社区老年大学的同学来家里举办书法沙龙。"钱是底气,但怎么花得有意义才是学问。"陈伯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独居多年后,陈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邀请保姆张阿姨全家搬进自家闲置的客房。张阿姨的丈夫帮忙打理花园,上小学的孙女放学后陪陈伯下棋、读报,家里从此充满了孩子的笑声。"以前总觉得房子大得冷清,现在连买菜都有人抢着提。"这种"类家庭"模式不仅解决了他的孤独感,还让张阿姨一家省下了租房开支,实现了双赢。邻居们起初不解,后来纷纷效仿,称这是"新型互助养老"。
除了含饴弄孙,陈伯把精力投向了社区服务。作为老年大学摄影班的讲师,他每月义务授课两次,用退休金购置设备资助贫困学员;他还牵头成立了"银发助学基金",联合其他高退休金老人资助山区儿童。去年,他带着作品参加市老年书画展,一幅《夕阳红》竟拍出了上万元,全部捐给了福利院。"年轻时为国家搞建设,老了还能发挥余热,这才是最大的体面。"
每年春秋两季,陈伯会和老伴淑芬(退休教师,月入7000元)开启自驾游。他们避开旺季,住民宿、吃农家菜,用智能手机记录沿途风景。平日则坚持晨练和定期体检,保健支出占退休金的15%。"见过太多老同事把钱攒着留给儿女,最后自己没享到福。"陈伯说,"我们现在花在健康和文化上的每一分钱,都是给未来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