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周秦汉唐666 于 2025-11-11 08:31 编辑
50年前宝鸡就造出了光刻机 现在想想都觉得可惜 我们现在天天担心芯片被国外卡住脖子,其实几十年前国内就有人成功研制出了光刻机。只是现在说起这段历史,谁都会觉得惋惜,就像钱掉地上却捡不回来,心里那种失落感,大家都懂。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这背后的故事其实比新闻报道的还要曲折离奇。 把时间拨回五十年前,宝鸡有家特别低调却实力超强的工厂,名字简单直白——国营建光机器厂。它可不是小打小闹的作坊,还有个代号叫4503厂,对外通信则叫宝鸡81号信箱。这厂子之所以建在宝鸡清姜东二路,其实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安排,南边挨着秦岭,位置相当隐蔽。当时国家在宝鸡砸了大钱,一口气建了17个重点项目,像烽火电子、长岭电子、凌云电子、宝成仪表、宝鸡桥梁、宝鸡钢管等这些大型企业都是从那儿起步的。不过建光机器厂特别不一样,它是唯一一家搞半导体设备研发和生产的单位。 1969年,在第四机械工业部的牵头下,国营建光机器厂正式成立,技术实力相当过硬,汇聚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丰富资源。规模不算庞大也不算小,却承担着为半导体产业奠定基石的重任。尽管如今常听人说依赖进口,但在70年代中期,他们厂就已经成功研制出光刻机,用于制造集成电路。随后,技术不断升级,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与国外的技术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那时候,国内搞科研和军工的部门买他们的东西很常见,连核物理研究院都专门买了他们的芯片离子注入机。1975年,这家厂甚至做出了用于卫星控制的陶瓷封装逻辑电路芯片。别小看国产货,当时那产品真不比世界上的差。现在大家都知道的荷兰ASML公司,它啥时候成立于1984年,国营建光机器厂比它早了整整十年呢。 八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一变,社会上又流行起“自己造不如租,租不如直接买”的想法,厂里的研发资金一下子就被大幅削减了。到了九十年代,厂子那点家底也快用完了,危机就这么来了。后来,就算和西安交通大学拼了命地合作,想重启光刻机项目,可终究还是没能挺过去。再加上转型没成功,人才都走了,技术资料也束之高阁,最后这厂子只能去给军品做代工了。 后来,宝鸡传感器研究所又试了个新招儿,想“绕个弯儿解决问题”:从国外买些光刻机的零件回来自己组装,可核心技术没掌握在自己手里,组装时问题不断,最后只能无奈放弃。这样一来,国内光刻机领域到了这个阶段算是全军覆没了。 其实当时全国可以造光刻机的单位不少,在八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些单位的领导基本都是去国外转一圈,一看设备比国内好,就花外汇进口落后国际主流两三代的设备,从设备转型搞生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基本没那个领导愿意掏钱给单位真正能搞研发的掏钱。不光是国营建光机器厂,还有上海等其他厂家,早期中国的光刻机技术虽不能说世界第一,但绝对是世界第一梯队的存在。 这究竟算不算一种损失呢?建光机器厂的故事,在中国半导体发展的历程中,是怎么也抹不去的。它曾那么早地站在技术前沿,却因政策变动和时代束缚,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时过境迁,建光机器厂从那以后一直举步艰难,大批职工下岗,后来被金山无线电厂并购,勉强维持。 现在大家都清楚,核心技术必须自己抓在手里,否则就只能空留遗憾。但事已至此,错过的无法挽回,只愿我们国家的科技之路能平坦顺畅,科技研发能尽快迎来重大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