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八零后/被封冻的记忆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回忆,这些回忆可能是某一件小事,也可能是一样好吃的零食,提到七零八零后的童年回忆,始终绕不开一种儿时的美味,那就是冰棍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还比较匮乏,我们农村的小孩能接触到的零食很少,也就那么几种,所以现在抖音上一刷到七零八零后的怀旧视频,里面的几种零食很容易引起全国网友的共鸣,也就有了网友在评论区发出了究竟是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感叹。
冰棍儿这种消暑的零食,在夏天简直让人无法抵挡,那会儿的冰棍有纯白糖的冰棒,也有奶油雪糕,还有豆沙的,再后来,又有了宴友思冰块,冰袋等。最早冰棍好像是一毛钱,雪糕两毛,一般吃雪糕都感觉是奢侈的,豆沙冰棍一般是吃的最多的,吃的时候为了让冰凉和甜蜜持续的更久一些,大家就采取吸和舔的办法,最后冰棒被吸的从豆沙红变成了苍白的冰凉碴子,一般很少有人奢侈的大口咬,除非是在大面积融化快掉到地上的时候。
卖冰棍的人一般会骑着加重自行车,后面的衣架上带一个白色的木箱,木箱上用红笔写着冰棍的字样,走街串巷的叫卖,学校门口也有卖的,记得在官路小学上学的时候,有一次下午上体育课,大家在操场又热又渴,这时候听见墙外面有卖冰棍的吆喝声,大家就顺着树爬上墙头,让卖冰棍的把冰棍从墙上递过来,第一个人买成功后,后面就有好几个人都这样买了。
那会儿一直好奇,那么热的天气,木箱又不是冰箱冰柜,到底是怎么保证不融化的呢?所以在买冰棍的时候,我就踮起脚尖往箱子里面看了一眼,里面整齐的堆放着冰棍和雪糕,上面盖了一层白色的棉垫,但这盖了被子不应该是更热了吗?那会儿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后来查了资料才搞清楚,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点:
1. 箱体材质:自带保温层
冰棍箱大多是木质或泡沫材质。木材本身导热慢,能减缓外界热气渗入;后来常见的泡沫箱(早期多为较厚的硬质泡沫),内部有大量封闭小气泡,气泡里的空气导热性差,像给冰棍裹了一层“隔热罩”,能有效隔绝箱内外的温度交换。
2. 关键“冷源”:箱底藏冰砖
卖冰棍的人会提前在箱底或箱内空隙处,铺上几块大冰砖(通常是提前冻好的方形冰块)。这些冰砖融化时会吸收箱内热量,持续降低箱内温度,相当于给冰棍箱装了一个“天然冰箱”,让箱内始终保持在0℃以下,延缓冰棍融化。
3. 密封细节:减少热量进入
冰棍箱的盖子通常盖得很严实,有些还会在箱口边缘垫一层旧棉布或塑料布,进一步增强密封性,防止箱内冷空气流失、外界热空气钻进去,最大程度维持低温环境。
如今,超市、小卖部到处都有冰柜,里面除了琳琅满目的冰激凌,依然保留着当年的老冰棍,我想商家是懂营销的,懂得我们七零八零后这一代人特别喜欢怀旧。
我想,冰柜里放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冷饮,而是帮我们七零八零后封冻着童年的回忆,吃冰棍的时候,仿佛在补偿自己的贫困的童年……
在我的记忆里一毛一个,有的两毛一个 我吃过几分钱的 再也吃不到记忆中的冰棍了 冰棒5分钱。和我有同样记忆的请举手 不错哦 filex 发表于 2025-9-15 08:17
冰棒5分钱。和我有同样记忆的请举手
那时北京小豆和红果冰棍三分钱,奶油冰棍五分钱。 年少时 写得好 童年回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