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贾浅浅与子乐——西安城墙下的两种诗学
在古都西安的城墙内外,两位80后诗人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各自的诗歌人生。贾浅浅与子乐,同在一座城市,同为作家、诗人,两人据说还从未谋面,也并不相识。这种地理上的近与精神上的远,恰如他们诗歌创作的双重镜像:贾浅浅,女,被赋予各种官方身份与光环;子乐,男,坚持做社会写作自由人,主动远离官方体系。而贾浅浅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著名作家贾平凹之女,更为这场对比增添了耐人寻味的注脚。贾浅浅的诗歌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语言实验,她以《雪天》中"我们一起去尿尿/你尿了一条线/我尿了一个坑"这般诗句,刻意打破传统诗歌的崇高感。这种创作本质上是对诗歌权力结构的反抗,试图消解诗歌与生活的距离。颇具反讽意味的是,这种"去魅化"尝试来自一个身处文学体制内部的创作者,其反抗性因而显得更加复杂而微妙。她的创作既是对父亲文学光环的某种挣脱,也是对既定诗歌美学的挑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子乐的诗歌延续了抒情传统的美学基因。作为游离于官方体系外的自由写作人,他的诗作讲究意象营造与情感升华,语言经过精心打磨,在既定审美规范中寻求个性表达。子乐的创作不追求惊世骇俗的效果,而是坚持诗歌的精神高度与审美品质,这种选择本身即是一种立场宣言。
这场"双城记"实则揭示了当代文学生态的内在张力。贾浅浅代表了一种"体制内反叛"的创作姿态——借助体制平台却试图突破体制美学;子乐则体现了"体制外守正"的创作路径——主动远离体制却坚守传统抒情。这两种取向共同构成了当代诗歌的多样生态,也反映了80后写作者在不同创作环境中的多元选择。
贾浅浅诗歌引发的巨大争议,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何为诗歌"的认知分歧,以及文学圈内外的权力博弈。大众期待诗歌提供审美愉悦与精神升华,而当代诗歌的发展早已超越了这种单一期待。值得玩味的是,贾浅浅的争议恰恰来自她同时占据了体制内位置与反体制美学的双重特征。
子乐的诗歌创作则提醒我们,在商业化、功利化的时代,那种精心雕琢、直抵人心的抒情表达,反而成为一种可贵的精神栖息地。他的存在证明了民间写作的生命力,以及传统抒情现代转化的可能性。
这两位同城却未曾谋面的诗人,仿佛西安城墙的两面:一面朝向传统,一面面向现代;一面沐浴阳光,一面承载阴影。贾浅浅与子乐,一个试图将诗歌拉下神坛,融入日常;一个坚持诗歌的精神高度与审美品质。他们的共同存在,恰恰说明了当代文学的健康状态——它足够包容,能够容纳多种不同的创作路径。
最终,诗歌的评判标准不应是单一的。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既需要贾浅浅的"破界"尝试,也需要子乐的"守正"创新。西安城墙下的这两种诗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诗歌的丰富图景,也预示着汉语诗歌发展的多种可能。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文学探索中,无论是贾浅浅的"浅吟"还是子乐的"低唱",都是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声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