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发表于 4 天前

“浅浅体”风波未平,“子乐风”静谧登场:当代诗坛的审美裂痕

贾浅浅和子乐都是80后,也都是作家、诗人,还同在西安城,据说两人却并未谋面,也并不相识。贾浅浅,女,官方赋予各种身份与光环,子乐,男,社会写作自由人,不沾染官方。而至于贾浅浅的父亲贾平凹,大家则都不陌生。在当代诗坛,这两位诗人仿佛站在了两个不同向度上:一个向下,试图在生活的粗粝地表挖掘诗意;一个向上,致力于在精神的缥缈云端构筑禅境。他们的对比,本质上是两种诗歌理念、两种审美取向的碰撞。


一、主题与意象:尘世烟火 vs 空山禅林

贾浅浅诗歌的镜头牢牢对准了当下的、琐碎的日常生活。她的许多作品热衷于描绘孩童的嬉闹、身体的感受、城市生活的片段。她使用的意象直接、具体,甚至带有强烈的生理性和私密性(如“黄瓜”、“尿坑”、“鼻涕”),试图将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日常经验纳入诗歌的领域,进行一种“去魅化”的书写。其核心是试图在平庸甚至粗俗中,捕捉瞬间的真实与荒诞。

而子乐的诗则完全朝向古典的、自然的和精神性的世界。他的意象系统高度抽象和提纯,充满了传统文化符号:墨荷、茶烟、青山、流水、明月、钟声。他的诗境往往远离喧嚣都市,营造出一个可供沉思与悟道的“世外桃源”。其主题多关乎内心的修行、对空性的体悟以及与天地自然的合一,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与“静观”的美学。

二、语言与风格:口语的直接 vs 文言的凝练

在语言上,两者的分野极为明显。

贾浅浅的诗歌语言高度口语化、叙事化,句子松散,力求模拟一种日常说话的节奏和语气。这种风格的优势是直接、鲜活,有现场感,但争议也在于此,当这种直接缺乏足够的艺术转化和提炼时,就容易滑向“无聊”和“口水化”,这也是其作品引发巨大批评的核心原因。

子乐的诗语言则高度凝练、典雅,富有古典诗词的韵律感和意境美。他善于运用通感(如“听得见的香气”)、象征(如“墨荷”喻指修行次第)和典故,精心构筑一个完整、自洽的审美世界。他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提纯,将读者从凡俗中抽离,带入其预设的禅意氛围里。

三、哲学追求:解构真实 vs 建构永恒

从精神内核来看,两者的追求背道而驰。

贾浅浅的写作带有一定的后现代解构色彩。她试图打破诗歌传统意义上的“优美”、“典雅”滤镜,用近乎冒犯的方式,呈现一种未经修饰的、片段化的现代生活本相。她的诗学追问或许是:“什么是这个时代的真实?我们能否在废墟上建立新的诗意?”

子乐的写作则是一种积极的建构。他并非在解构,而是在虔诚地继承和转化中国古典诗歌与佛道思想的美学传统。他的诗学追求是明确的:在现代语境下,重建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家园,为浮躁的现代灵魂提供一处栖居的“桃源”。他的诗追求的是超越时间的“永恒”与“静寂”。

总结:一场“破”与“立”的对话

将贾浅浅和子乐并置,仿佛观看一场有趣的对话:

· 贾浅浅像是在 “破” ,她挑战诗歌的边界和读者的审美惯性,试图拓宽“诗可以写什么”的范畴,但其艺术手法和最终效果能否承载其野心,尚存巨大争议。

· 子乐则是在 “立” ,他坚定地站在宏大的传统文化基础上,致力于将古典美学精神进行现代转译,其作品技艺圆熟、意境统一,但也可能被诟病为“脱离现实”或“重复古典”。

最终,欣赏谁更多,完全取决于读者的个人审美偏好。如果你期待诗歌是对日常经验的锐利捕捉甚至冒犯性表达,你可能会在贾浅浅的作品中找到共鸣。如果你追求心灵的宁静、语言的美感与精神的超脱,子乐的诗歌无疑是更醇厚的选择。这场对比没有高下之分,恰恰展现了当代汉语诗歌在探索方向上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浅体”风波未平,“子乐风”静谧登场:当代诗坛的审美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