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观苏老家的“水泥路”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人或事让你铭记一生,这些事可以是美好的小幸福,也可以是痛苦的回忆,可以是坦途一片,也可以是泥泞不堪。出行,是每个人参与社交活动的必要环节,路的好坏也就成为每个人一生要关心的事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上世纪农村的道路也确是如此,在我的记忆里,家门口的道路经历了两次里程碑式的变迁,这三次变迁也分别伴随着我的童年小学时期,少年中学时期以及青年高中时期。
童年时期的村路,那会儿的村路与乡党们的前院融为一体,它没有人养护,也没有路灯,更没有排水沟。因为勤劳的乡党们每天大清早会用扫箸扫前院,因此与前院相接的路边比较干净,而远离前院的路边则杂草丛生,格外的荒凉。
晴天时,上学路上的我最怕刮风,也怕有拖拉机或者蹦蹦车从我身边驶过,因为路上的面面土被扬起来后,堪比沙尘暴来袭。起风的时候,偶尔我也会手抓一把面面土抛向空中,欣赏那尘土飞扬时黄土高原的苍凉。
阴天时,上学路上的我最怕下雨,因为被农用车碾过的本已泥泞不堪的“水泥路”变得千沟万壑,这里的水泥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硬化路面,而是无奈的打趣,意思是有水又有泥。有时我会用穿着的雨鞋在地势较低的水坑里嬉戏,也会用扁平的石子打出一串漂亮的水漂,欣赏那烟雨朦胧时乡村的静谧。
少年时期的村路,村长动员家家户户挖排水沟,每家负责自家门前的一段,并将道路进行了平整,上面还撒上了小石子,虽然不比柏油路和水泥硬化路,但是已经算是第一次里程碑式的改变了,那会儿上学要骑自行车去通远镇上,最怕的是泥塞到车轮与瓦圈的间隙里,所以有经验的我会一手推车把,一手持树枝戳泥,经过一路的艰辛跋涉,终于到了高永路柏油路上,骑上车后的感觉真好。
青年时期的村路,此时,村上已经把村路用水泥做了硬化处理,并安装了路灯,那会儿上学要骑车去县城,周日下午去,周五下午回,一周一个来回,虽然走村路的次数少了,但是还是感觉与童年时期的村路相比幸福多了。
这一条不宽的村路,我走了几十年,它伴随了我整个童年到青年的时光,也走过了老苏家的祖祖辈辈。
如今,因为拆迁,那条熟悉的村路已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消失无踪,可是心里的那条西苏路却还是依然的畅通无比,它北接高永路,南通朝李村……
童年回忆 回忆的滋味 感谢分享 感谢分享 感谢分享 从小就痛恨村里的路,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粪堆,天晴时看着都脏,一到下雨,粪堆里的尿满片子流,穿泥鞋去学校,你都不知道该往哪里下脚,所以常会顺着家家户户的房檐下走,毕竟干爽得多。 满满的都是回忆, 都是回忆 感谢分享 想起了我小时候家里的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