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鄠邑,看见乡村振兴的诗意画卷
秋日的西安市鄠邑区,阳光洒向连绵的葡萄藤架,微风吹过千亩稻田泛起波浪,农民画博物馆里色彩斑斓的画作讲述着农村新生活。鄠邑区,这片秦岭脚下的沃土,正在诉说一场有关乡村振兴的故事。
文艺赋能用画笔绘出文旅融合新画卷
9月5日,记者走进西安市鄠邑区农民画博物馆,一幅幅色彩鲜艳、构图饱满的画作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馆内收藏了1958年至今各历史时期的户县农民画作品一万余件,这些作品内容涵盖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民俗风情等内容。”西安市鄠邑区农民画博物馆馆长王文吉介绍。
1974年,《科学种田》《老书记》《高原打井》等6枚《户县农民画》特种邮票发行,让这一艺术形式首次走向全国。
“农民画主要有色彩鲜艳、构图饱满、乡土气息浓厚等特点,同时贴近生活、反映时代。”西安市鄠邑区农民画博物馆驻馆画家白瑞雪说。
农民画记录时代,时代发展也让农民画的形式样态更加丰富。
“近几年围绕乡村振兴、和美乡村、科技兴农等题材的创作比较多,这也是农民画突出时代性的特点。”白瑞雪说。
农民画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记录时代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来到鄠邑区,带动乡村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其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相互交融。
“目前,已有数千件作品在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馆内展陈300余件各个时期的户县农民画精品。”王文吉说。
艺术乡建绿水青山里的“美丽经济”
9月5日,记者走进蔡家坡村,这里位于秦岭北麓鄠邑段中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来,蔡家坡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打造美好生活服务中心、艺术村长之家等新业态及终南剧场、易俗社终南分社、户县农民画终南分馆等乡村艺术空间,实现了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转化。
2018年,关中忙罢艺术节,一场用艺术激活忙罢节庆传统的活动在蔡家坡村上演。
“经过多年努力,蔡家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已成为一个颇具知名度的文化IP。”西安市鄠邑区文旅局挂职副局长、关中忙罢艺术节总执行崔凯敏说。
如今,蔡家坡村探索出了文艺赋能城乡发展的鄠邑模式,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让秦岭的生态之美与文化红利惠及更多人。
位于鄠邑区的另一处亮点——曲水稻香项目,则呈现了另一种乡村美学的实践路径。
9月6日,记者走进曲水稻香项目,稻浪翻滚的田野中,点缀着观景台、休闲步道和艺术装置,农业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我们通过对撂荒土地改造、地表垃圾清理等措施,开发了曲水稻香项目。这里目前是关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水稻田。”西安农业投资集团鄠邑现代农业公司运营总监高子涵介绍。
据统计,曲水稻香项目周末平均吸引2万人次的游客游览量,有效提升了当地农村经济和三产收入。
“得益于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已有17只野生朱鹮前来栖息。”高子涵说。
产业赋能小葡萄串起的乡村振兴
9月6日,记者走进西安毅朝现代农业园,屋内桌面上摆放的各类葡萄果香四溢。
2015年毅朝葡萄园被认定为西安市现代农业园区,并成功实施了西安市毅朝现代农业园区。
“‘户县葡萄’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声在外。但我们并没有满足于传统的种植模式,而是不断推进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西安毅朝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毅朝介绍。
目前,园区以“科技兴农、品牌强农”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集葡萄种植、技术推广、农民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体。
“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产业帮扶、技术帮扶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合作社每年可为鄠邑区培训葡萄种植能手200人。”西安毅朝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毅朝说。
如今,园区主要示范的“户太8号”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引进晨香、甜蜜蓝宝石、蜜光、超级女皇等十几个葡萄新品种,开展新品种引进示范试验。
“我们还将继续加快推进园区产业规模进程,开展农业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深入探索‘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联营模式,积极发挥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张毅朝说。
近年来,鄠邑区依托文艺赋能城乡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城乡,以产业为先导,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诗画鄠邑 品质新区”。全区GDP从2020年的18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44.61亿元,连续四年跨越百亿台阶,县域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4。
如今,鄠邑区乡村振兴的实践,仍在不断续写新的篇章。来源:群众新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