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忆高陵李观苏秋收)
本帖最后由 黄埔精神 于 2025-8-31 11:19 编辑“兹方当九日,抚序却三秋”,眨眼间,夏日炎炎已转为秋风萧瑟。最近这几天的气温下降到了19度,这与七八月的42度的蒸笼相比,简直让人受宠若惊,出门骑车都要加件外套了,晚上睡觉都要盖被子了,不过可恶的蚊子还是萦绕耳边。前阵子看新闻说,有个狗屁专家研发了一种抗寒蚊子,后来被逮捕了,这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金秋九月份是收获的季节,古人对这一丰收的季节也有描述:
白露东流远渡洋,
丰收美景野田黄。
高粱谷穗弯腰笑,
玉米花生籽闪光”。
这首诗出自冯光普的《七律丰收图》,这最后一句提到的玉米,就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叫包谷,关中一年就种两料庄稼,即小麦和玉米,九月到十月是玉米的集中收获时节。
人常说,这几十年来,农民最可怜,什么都在涨价,唯有农民打的粮食纹丝不动,如今一瓶麦子和玉米都不如一瓶纯净水的价格高,刨去种子、农药、化肥、灌溉以及人工,从种到地里到装到蛇皮袋子里,根部不挣钱,其中的辛劳付只有庄稼人自己心里清楚,出是农民不够努力吗?显然不是!普实的老一辈人常说,不能让地寒(闲)着。
既然这么辛苦还不挣钱,这也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宁愿打螺丝送快递也不愿意种地的原因了!回想小时候种玉米收玉米的场景,真是难忘的回忆,由于天天上学的路上都要经过庄稼地,可以说,是一天天看着玉米长起来的,那会儿偶尔还会去地里帮忙除草,补苗,上尿素以及浇地,不常去地里的话,都分不清哪亩地是自家的。
收玉米的时候大人是带着收获的喜悦,而小孩都是一边帮大人一边玩,你也许会问,这有什么好玩的,其实都是自己开发出来的玩法,比如,如果用玉米杆做成枪的模样就能玩打仗游戏;如果口渴了,买不起甜涛树就找玉米根是红色的,杆细一点的,那十有八九就是甜的,俗称甜甜杆,如果看不出来也不要紧,直接扒开玉米杆的外壳咬一口,就能尝出是不是甜甜杆了;如果把干透了的玉米杆芯取出来能做成眼镜的玩具;如果找到带点弯曲的玉米杆的话,能做成蹦蹦车的玩具;还有玉米须能做成假胡子;玉米粒能做成抓五的五子儿等等。玩法很多,一方面靠祖辈的传承,一方面要靠自己开发。
掰玉米是痛苦的,因为玉米叶跟刀子一样,如果钻玉米地不把胳膊和脖子包起来的话,掰完玉米到处都是红印子,虽然不深,但是有点痒。那会儿掰完玉米就要往回拉,开始都是用架子车,一个人拉,一个人推。后来慢慢农用车普及了,就雇别人的蹦蹦车或者拖拉机拉,具体一亩地多少钱忘了。
剥玉米也是痛苦的,因为剥玉米分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剥皮,第二个步骤就是剥粒,每一个步骤都是要熬夜的,因为量太大,必须加班加点,如果不尽快剥了晒的话,就发热出牙儿了,那样玉米就糟蹋了只能喂猪了。往往剥完玉米后,手指头要疼一两个礼拜。
有趣的是,剥玉米的时候能挑出一些还是绿的嫩的玉米,这样的玉米可以煮着吃,想吃多少有多少,出锅的一瞬间,香甜无比,啃玉米的时候,吸那个玉米芯都是甜的。剥完玉米壳后,下一步就是要晒,最早的时候都是瓦房,没有地方晒,剥玉米的时候留几根玉米叶,然后把玉米叶编织起来,这样玉米和玉米就连在一起了,最后把玉米挂到屋檐下进行晾晒,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通风还省地方。后来家家都盖了平房,剥玉米的时候就不留玉米叶子了,全部散开铺到房顶晒,下雨的时候再聚到一堆,用彩条篷布盖上。
脱玉米,等玉米棒干的差不多的时候,就需要把脱玉米的机子吊到房顶脱玉米。这种脱玉米的机子真是太香了,即便是收费的,七八亩地的玉米棒,一两个小时就搞定了,最后把玉米芯扔下来,玉米粒留在屋顶继续晒,等彻底干透了,就把玉米吊下来装袋出售,玉米芯则用来做饭的时候烧火。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https://pic.app.ixian.cn/forum/20250831110853front1_0_649158_FjH631rXu2tBIxngQxfLCZDLsqsI.jpg
https://pic.app.ixian.cn/forum/20250831110852front1_0_649158_FjEa6fw3ChoUFXq65kdHuUzfCYNs.jpg
不懂这些事情 不懂说的什么 这些图片拍得很好 不懂这些东西 童年回忆 都是我小时候干过的事 现在都产能过剩,农业也是。 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