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精神 发表于 2025-8-24 12:41:38

打猴

昨日刷抖音,偶然刷到了十几年前一部电影中的男一号-席布鲁,那个当年带着小皮帽,背后插着一根鞭子的翩翩少年关中楞娃,如今已经是一个三十好几的大人了,印象里还有那个用小刀在课桌上划分界线,给她妈撕筋要橡皮,和席布鲁课前一起领唱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杨花,简直回忆满满啊!
    之所以这部电影那么受欢迎,我分析,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电影中大量使用了关中方言,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以往在屏幕上看的节目基本都是普通话,突然咱们天天说的土方言也能这么高大上了,网友打趣说,咱们的关中话以前可叫大唐雅音,但这个说法无从考证,他们就那么一说,咱也就那么一听就行了。其二,电影里面的教室、操场以及课桌等场景简直就和七零后八零后小时候上学场景一模一样。其三,里面的细节也完全就是咱们的童年缩影,比如前面说的小刀在课桌上划分界线,用树干和铁掀把梭猴(削陀螺),还有那种毫无感情色彩的朗读课文,以及毫无旋律的唱春天在哪里……,综上所述,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剧能大火的主要原因。
      那时候,伙伴们梭猴,赛猴,给猴的外面套橡胶圈,并给上面用彩笔画出圈圈,这些都在脑海中不断浮现,值得一提的是,制作打猴的鞭子,猴打的好不好,除了猴本身的圆度以及铁珠子的光滑度外,鞭子简直太重要了,粗了不行,那会把猴直接送上西天了,太细了也不行,那样抽起来没劲,打在猴身上,猴根本转不起来。所以,鞭子的材质选择尤为重要,鞭中极品就是自行车轮胎里面挎(抽)的橡胶条了,每一条都是细细的,一般做鞭子需要三条左右,最后将三条橡胶条编织成一条。那时候,稍微大点的资深玩家都会自己编鞭子,我们给这种鞭子起了个名字叫“鞭扫儿”。每天下午写完作业,就迫不及待的装上猴,拿上鞭子找伙伴们切磋猴艺,不得不说,打猴这一游戏形式,给我们贫困的童年,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页。
       现如今的小孩,童年基本都玩电子产品打游戏了,弄得一个个小学就把重重的眼镜带上了,可怜的娃们!
      再想想咱们小时候的打猴游戏,在娱乐的同时,还能锻炼交际能力,而且还能强身健体,简直是一举多得啊!







爱党爱国爱家 发表于 2025-8-24 13:59:27

城里人叫打猴,农村人叫打牛

黄埔精神 发表于 2025-8-24 14:51:09

爱党爱国爱家 发表于 2025-8-24 13:59
城里人叫打猴,农村人叫打牛

高陵农村就是叫猴哦

小美满 发表于 2025-8-24 15:13:00

亲爱的路人幸福 发表于 2025-8-24 15:13:07

感谢分享

人潮里我很好 发表于 2025-8-24 15:34:03

看着不错

人潮里 发表于 2025-8-24 15:34:05

看着不错的样子

爱党爱国爱家 发表于 2025-8-24 16:13:17

黄埔精神 发表于 2025-8-24 14:51
高陵农村就是叫猴哦

蓝田县农村人叫打牛{:53:}{:21:}

岭下散人 发表于 2025-8-24 18:07:19

爱党爱国爱家 发表于 2025-8-24 13:59
城里人叫打猴,农村人叫打牛

周至农村也说是打猴(杨武周交界处),而且,过渭河武功县靠渭河滴几个乡镇也说是打猴。

斯纳维 发表于 2025-8-24 23:32:24

挺好的

江凌 发表于 2025-8-25 06:09:12

可怜的娃们

大山深处人家 发表于 2025-8-25 08:15:40


小时候经常打

土豆马铃薯 发表于 2025-8-25 08:41:08

典型《紫陀螺》席布鲁暗恋米老师,剧尾米老师男朋友来接米老师,让席布鲁很失落,有点失恋的感觉

土豆马铃薯 发表于 2025-8-25 08:41:56

紫陀螺在临潼拍摄的

firstlove 发表于 2025-8-25 09:38:48

谢谢分享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打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