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论黄埔
烽火淬剑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撕开华夏大地的宁静,民族危亡之际,黄埔军校第十四期学员怀揣“救国图存”的赤诚,从五湖四海奔赴硝烟弥漫的校园。
他们中,有稚气未脱的学生,有弃商从戎的青年,有卸下锄头的农夫,却因同一个信仰——“不爱钱,不怕死,不自私”,汇聚成抗日前线最锋利的剑。
艰苦办学
彼时的黄埔军校,已因战火辗转迁移,南京校本部遭日军轰炸后,师生们在成都、武汉等地坚持办学。
没有安稳的课堂,他们就在防空洞旁听课;缺乏充足的弹药,他们用木棍模拟步枪练刺杀;粮食短缺时,就着咸菜啃干粮,却从未停下习武练兵的脚步。
教官们多是历经北伐血战的老兵,他们一边传授战术谋略,一边讲述前线将士的牺牲,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信念,刻进每一位学员的骨子里。
奔赴战场
1938年至1939年,十四期学员分批毕业,没有鲜花与掌声,等待他们的是枪林弹雨的战场。
他们中,有人奔赴淞沪会战的战壕,用血肉之躯阻挡日军的装甲洪流;有人投身武汉会战的长江防线,在炮火中架设浮桥、运送物资;有人深入敌后,在华北平原的游击战里与敌人周旋,用生命传递情报。
英雄壮举
学员陈明仁(后为开国上将),率部在九江战役中死守阵地,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他亲赴前线督战,喊出“有我在,阵地在”,最终击退敌军多次冲锋。
还有无数无名学员,或许没留下姓名,却在台儿庄、长沙会战的硝烟中,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入学时的誓言——“为国家尽大忠,为民族尽大孝”。
他们中很多人,牺牲时不过二十出头,口袋里还装着给家人未寄完的信,字里行间满是“若有战,召必回”的决绝。
精神永铸
黄埔十四期,是黄埔军校史上最特殊的一期之一——他们生于乱世,长于烽火,毕业即赴死,却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在民族大义面前,选择了扛起责任的普通人;他们的青春没有风花雪月,却用鲜血与忠诚,在抗战史上写下了“黄埔精神”最壮烈的注脚。
如今,烽火早已远去,但黄埔十四期学员的身影,依然矗立在历史的丰碑上。
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人在危难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所谓信仰,就是明知前路凶险,仍愿为家国燃尽自己。
这颗“爱国、革命”的丹心,跨越近百年时光,依旧滚烫,依旧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https://pic.app.ixian.cn/forum/20250823171915front1_1_649158_lkKNPQuYdRnp_0hIWsW6NLL8VyHb_with_logo.mp4?268
刚刚去过黄埔 他山之石 发表于 2025-8-23 20:26
刚刚去过黄埔
羡慕羡慕 国民革命军的军官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的,牺牲了大批优秀军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国力 发表于 2025-8-24 07:19
国民革命军的军官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的,牺牲了大批优秀军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
{:12:}{:12:}{:12:}{:12:}{:12:}{:1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