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忆高陵李观苏之抓五
抓石头子游戏的通用名称是抓石子,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别名,如抓子儿、拾子儿,我记得小时候我们高陵地区管这个游戏叫做抓五。小时候,和伙伴们经常玩抓五,道具也很好找,一般是找一些瓦片,然后用砖头把瓦片砸成一元钱硬币大小的小块,然后把这些小块在粗糙的砖面上进行打磨,直到瓦片变的圆滑无毛刺不硌手为止,经常打磨的人手和胳膊发酸,手指也被瓦片压进去很深的印,半天皮肤弹不回来,但是一想到自己一会儿就有一副五子儿可以玩,这点累也是值得的。也有伙伴的五子儿是用线串的玉米粒,就是大概十几个玉米粒被绳子穿过去后打个结,弄成一个圈,这样的五子儿也很好抓。记得我自己也有一副玉米五子儿。
玩的时候大概是先将所有的子儿抛上去然后用手背接,这样五子儿会散开,然后手抓一个抛起来,在这个抛起来的子儿回落到手里来之前必须把地上的子儿拿起来再接住回落的子儿,以此类推,抓二个,三个,因为数量越多离得越远越难,所以需要手速快而准,通常会根据几个子儿的位置计算好路线一把搂,这样成功率最高。
记得母亲也会玩这个游戏,玩的还挺好,我经常输给她,所以很崇拜和佩服她,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奥特曼玩具,伙伴们口袋里经常会放一副五子儿,感觉就无比开心了!
苏秦
拾忆高陵李观苏之骑驴
七零后八零后的童年虽然物质条件差,但是没有现在小孩那样大的压力,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补习班,所以写完作业后有大把的时间去玩,可玩的游戏还挺多,其中有一个游戏叫骑驴,有些地方叫做跳山羊。骑驴(跳山羊)是一种传统儿童游戏,模拟山羊跳跃的动作,一般是一人弯腰扮演“山羊”,其他人助跑后双手撑住“山羊”背部或肩膀,双腿分开从上方跳过。如果跳过后,“山羊”可逐渐升高姿势(如从蹲姿到站姿),增加跳跃挑战。
这个游戏支持单人跳多山羊(连续跳过多个“山羊”)或多人跳单山羊(轮流跳跃固定“山羊”)。跳跃前应保持节奏加速,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双手快速顶肩推手。腾空后提臀分腿,重心前移,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并屈膝缓冲。此游戏可提升跑跳协调性、臂力及平衡能力。
记得玩的时候,最喜欢跳个子小的,因为即便到最难的时候他站起来也能跳过去,如果是个子高的扮演山羊,最容易的一关跳起来都有压力,有时候有的人会使坏,在你准备撑他的背起跳的时候,他突然蹲下去,就把把人闪了,这些的人以后就没人跟他玩了。
有趣的童年,有趣的游戏,长大后,一般上初中后,就很少再有伙伴在一起玩这种多人游戏了,一晃几十年过了,童年的游戏回忆起来仍然觉得挺有意思,这种记忆会伴随一生,也许将来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也能清晰的回忆这些游戏的玩法……。
拾忆高陵李观苏之摔瓦炮
一次看到孩子桌子上的橡皮泥作品,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童年的一项有趣的游戏,我记得当时叫做摔瓦炮,也有叫摔泥炮的,不过说的都是同一个游戏。作为身在农村的八零后来说,小时候没有啥玩具,身边免费的就是黄土跟水了,所以与泥巴有关的游戏就相对比较多了,比如当客客(过家家)时,用泥巴捏成各种面食及餐具等。印象中玩的最多的就是摔瓦炮了,有时候自己玩,有时候与伙伴一起玩,一玩一个下午,直到母亲喊到,“饭好了,回来吃饭”,才恋恋不舍的把所有泥巴揉成一团扔到一边就回家吃饭了。
玩的时候需将黄泥反复揉捏至韧性适中,捏成窝头状泥泡(类似碗状),通过摔击地面使空气冲破顶部薄层形成破洞。破洞越大,对手需填补更多黄泥,最终黄泥耗尽者判负。
玩的多了,自己就会总结出来一套理论,比如,需反复揉捏增强韧性,底部洞越大、顶部盖越薄越容易成功。 需控制角度和力度,避免泥泡变形或哑火。
生在黄土地,长在黄土地,从小与土地打交道,陕西有句老话叫,人勤地不懒,土地不会让一个勤劳的人饿肚子。听长辈说,陕西人懒,不愿意离家太远,不愿意外出谋生,由此还诞生了一句俚语,“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齐吼秦腔”,其实这一俚语实际反映了关中地区传统农耕文化下的生活状态,而非字面意义的懒惰。主要是说陕西关中地区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四季分明,种子撒到地里便能打到粮食的意思。
由于工作原因偶尔出差到外地,客户一听我是从陕西西安来的,都说西安是个好地方,在他们印象里,西安到处都是文物,还劝我别上班了,拿根铁锨挖宝贝去,弄得大家哄堂大笑,陕西关中号称十三朝古都,这片黄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周秦汉唐等辉煌时刻,未来,也将见证并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儿时记忆 骊山菩提树 发表于 2025-8-18 20:29
儿时记忆
小时候确实穷,但是无忧无虑,再也没有童年了 越来越好 越来越好 人潮里我很好 发表于 2025-8-18 20:37
越来越好
物质丰富了,不过每天还是很累,成年人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
拾忆李观苏之怼膊膊
怼膊膊又称撞拐拐或者斗鸡,是陕西民间常见的童年对抗性游戏,一般小孩子课间十分钟或者放学写完作业后在空旷的地方开展,一般分单挑,组队或者群殴等模式,参与者需单腿站立,两只手搂住脚踝部位,用抬起腿的膝盖与对方进行激烈的互相碰撞,以迫使对方失去平衡,直至对方双脚着地为胜,以下是具体玩法与特点:1. 玩法
基本姿势:单腿站立,另一条腿抬起弯曲,用手固定脚腕或裤腿,形成“金鸡独立”状。
对抗规则:双方用膝盖互相撞击,直至一方松手、双脚着地或倒地即判负。
胜负判定:可通过单人对战、车轮战或团队混战(群斗)形式决出胜负。有时候也在村与村之间展开搏斗,伙伴们都会将本村最厉害的人当做大将和偶像,起哄加油让他去应敌,好不热闹!
2. 不同区域的叫法
名称差异:陕西多地称“撞拐拐”“斗鸡”“顶根儿”“碰拐”等,高陵这边叫怼膊膊,但均指同一游戏。
攻击技巧:包括平拐(膝盖对撞)、压拐(高位下压)、顶拐(低位上挑)等战术。
3. 文化意义
锻炼价值:强化平衡力、腿部力量及反应能力,冬季常作为学生课间取暖活动。
70后,80后的课间十分钟火药味最浓的游戏,承载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长安蓝田叫摔包子 全国都常见的 我们叫 怼击,体重大的有优势 李观苏同学热爱生活 小时候都玩过 哈哈哈,都耍过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