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至德州高铁推进情况
延安至德州高铁贯通陕冀鲁的“革命老区振兴线”推进情况延安至德州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区域连接线”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陕晋鲁三省深化协作的骨干通道。其核心意义在于填补陕北革命老区直通京津冀城市群的快速铁路空白。建设对落实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是连接陕甘宁革命老区与华北平原的横向大动脉。填补陕北-晋东南-鲁西北的横向高铁空白,与纵向的京广、京九、京沪高铁形成网格化覆盖,使延安至德州通行时间从7小时缩至2.5小时。强化京津冀-关中平原城市群联动(接入雄安新区与西安枢纽)
技术标准: 双线电气化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全线里程: 约620公里。预估投资968亿元。
延安新区站,4台10线,接驳西延,延榆鄂高铁
临汾西站,(改扩建)5台12线
长治东站:预留衔接长治至邯郸城际(规划研究)条件
邯郸南站(新建),4台8线,连接京广高铁联络线
聊城西站,6台14线
德州东站: 接入京沪高铁及石济客专,联通京津冀、长三角及山东半岛。 将延安、吕梁太行革命老区纳入国家高铁主轴辐射圈。
极大缩短陕北至济南(约3小时)、北京(约4.5小时)时间成本。构成平行于石太-石德通道的“第二通道”,缓解既有干线压力。当前推进情况规划论证深水期。
延德高铁整体处于 “研究深化与争取入规” 阶段,尚未进入实质性工程审批环节,进展缓慢且面临诸多瓶颈规划层级待提升省级主导推进, 目前由陕、晋、鲁三省地方政府及发改委牵头推动,多次开展联合调研。
国家规划缺位 项目尚未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35年)》,缺乏顶层设计支持是最大障碍。
预可研完成: 初步线路方案、宏观选线及投资估算已完成。
最优径路比选: 特别是山西段吕梁山区穿越方案(经济性vs工程难度)。枢纽衔接方案与太绥高铁、京沪高铁等互联互通的具体技术细节。经济效益评估对客流量预测、投入产出比进行精细核算,增强说服力。三省协调机制建立: 已成立省级层面的联合工作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但在 资金分摊、工期协同、利益分配 上仍需深化共识。
推进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困难国家战略优先级不足,当前国家高铁建设资源重点倾斜“八纵八横”主干线及都市圈城际铁路。延德高铁作为区域性联络线,经济收益预期相对较低(尤其吕梁、陕北段人口密度不足),在激烈的“入规”竞争中处于劣势。
超级工程成本: 项目需 穿越黄土高原沟壑区、吕梁山脉、太行山区,桥隧比预估高达 85%以上。超长隧道(如太行山特长隧道)、高墩大跨桥梁比比皆是,静态投资或超 1000亿元。
地方财政困局 途径的陕北、晋西、鲁西北县域普遍财力薄弱,难以承担高昂的资本金比例(通常需地方承担约30%-40%)。如何争取中央财政及政策性金融支持成为生死线。
黄土湿陷与滑坡陕北段广泛分布的湿陷性黄土遇水易塌陷,需巨额地基处理。岩溶与采空区, 山西段部分区域存在煤矿采空区及岩溶发育,线路避让或加固成本陡增。
生态红线制约线路可能涉及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黄河河道保护区等敏感地带,环评审批难度大,选线避让或大幅增加里程与投资。
跨省协调复杂度高。三省诉求差异, 陕西关注“东出”、山西侧重“贯通”、山东重视“枢纽衔接”,在 具体设站位置、出资比例、建设时序 上易存分歧。审批链条漫长 需逐级通过三省及国家发改委、国铁集团、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审批,协调成本巨大。尽管前路艰难,延德高铁的战略价值使其保有生命力。
政策窗口期,国家“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为项目提供政策依据。三省正积极整合资源,将“老区发展”、“生态修复”融入项目申报。
路网协同效应: 若太绥高铁获批建设,其终端绥德枢纽将成为延德高铁关键起点,构成“太原-延安-德州”通道能级大幅提升,增强项目吸引力。
延安至德州高铁构想承载着革命老区振兴的深切期待,亦是一条充满地质与财政挑战的“天路”。其推进是地方政府魄力、国家意志力与工程技术极限的多维博弈。未来3-5年能否成功跻身国家规划,将是项目命运的转折点。当前三省唯有 深化前期论证精度、凝聚最大共识、创新融资模式、争取高层力挺,方能在“高铁强国”版图中刻下这条跨越山河的红色动脉。
不错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