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 发表于 7 小时前

高五幸:抗战历史在百花岭的上空回响一一洪庆文化艺术协会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侧记

高五幸:抗战历史在百花岭的上空回响一一洪庆文化艺术协会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侧记

八月的风,依旧裹挟着伏老虎的余威,炽热而躁动。然而,在百花岭下的十九中学南楼三层会议室里,却被一种凝重而深沉的情绪所填满,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

8月9日,洪庆文化艺术协会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活动在这里如期举行。会场上,气氛庄重而热烈,每一个人都怀着崇敬与缅怀之情,等待着那段尘封历史的开启。

陕西抗日名将孙蔚如的外甥陈瑞华走上讲台,开始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他饱含深情地说道:“小鬼子过不了潼关,多亏乡党孙将军。”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60多年前,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家乡灞河两岸就流传着关于孙蔚如的传说。”陈瑞华陷入了回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温暖与敬意。那时的他眼中,孙蔚如是个会给母亲下跪的孝子,是个没有一点架子的将军。而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乡党们口碑相传的那句话:“小鬼子过不了潼关,多亏了咱们的孙将军!”

生于1896年的孙蔚如是著名的陕西籍抗日名将,作为杨虎城的心腹将领,抗战爆发后,他毅然率部与日军激战于中条山、保定等地。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指挥若定,威风凛凛,以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挫败了日军进攻陕西的企图。从那时起,孙蔚如就成了陈瑞华心中的英雄,他的形象如同高山一般,在陈瑞华的心中矗立不倒。

光阴荏苒,当年那个天真无邪的孩童如今已两鬓斑白。十几年前,退休后的陈瑞华加入了西安事变暨十七路军军史研究会。此后,他多次亲临山西中条,拜谒孙将军与战士们曾浴血奋战过的地方。他就像如同席王乡南牛寺村张君祥兄一样,专心于研究书写陕籍抗战英雄的事迹,将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一点点挖掘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这次活动中,陈瑞华还带来了自己历时10年精心创作并出版的著作《孙蔚如将军诗词与书法》。他介绍说,孙将军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文学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孙将军的书法汲取了诸家所长,结构匀称,笔法多变,字里行间透出豪情、气魄与力量。他的诗词更是获得了乡党陈忠实“多是戎马倥偬间内心情感的宣泄,可谓是马蹄溅落的诗行,却无不显示着儒将的风采与风骨”的高度评价。

陈瑞华还在会上透露,他和女儿陈媛合作,已完成《孙蔚如将军的故事》一书。主持人张仙利、路光勋介绍,为了了解孙蔚如的真实故事,古稀之年的陈瑞华在老伴的陪同下,骑着老年三轮车跑遍了中原大地,三过风陵渡黄河大桥,实地采访搜集资料。他严格要求自己:“能落实多少就写多少,绝不能造假。”他这种求真务实和志在千里的精神,赢得了会员们雷鸣般的掌声。书法家们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现场为他送上了“精气神”遒劲有力的三个字。

这看似寻常的缅怀活动,却在一个个名字、一段段往事里,让人们触碰到了历史反向流淌的温度。那些曾被岁月尘埃轻掩的细节,在此刻愈发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陈瑞华站在台上时,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他讲述的是孙蔚如,他那位十七路军的舅舅,一个在中条山的硝烟里把“孝”字刻进骨血的战士。“他守在中条山,家书里总问母亲的咳嗽好没好,却绝口不提阵地上的枪林弹雨。”陈卫华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年轻的士兵,在烽火中既为家国扛枪,也为远方的老娘牵肠挂肚。他没能回到西安的家,中条山的石头记得他的坚守,而此刻,百花岭的风也在轻轻重复着他的故事。这份重情,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了心跳的温度,让我们感受到了英雄们的铁骨柔情。

更让人屏息凝神的,是孙康尿带来的抗战悲壮记忆。康尿的父亲孙文印,是“八百壮士跳黄河”的幸存者。1940年,十九岁的孙文印和战友们被日寇围困,弹尽粮绝之时,没有一个人屈膝投降。他们高唱着秦腔,那苍凉又激昂的调子如同黄河的浪涛一般,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然后,他们毅然纵身跃入浊流。孙文印抱着一块浮木,在生死边缘挣扎,被救起时,怀里还揣着半块没吃完的干粮——那是他想留给家人的。如今,他的儿子就坐在台下,眼里闪着光,仿佛父亲当年跳河时望向家乡时的眼神,正透过八十年的光阴,落在百花岭上。

原来,历史从不是单向的流逝。那些在战火中牺牲的、幸存的、被铭记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就像种子,在时光里发芽生长。被后代轻轻捧起,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在这个诗歌会上,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个个具体的人:孝顺的孙蔚如,坚韧的孙文印,还有为他们讲述故事的一个个后人。他们让抗战的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能让我们感受到的心跳,是能触摸到的温度。

散场时,偏西的太阳正落在百花岭下田洪街道的树梢上,古槐参天,金光漫洒。我忽然明白,回顾历史,是让历史在回望中愈发清晰。我欣慰地看到,过去的抗战力量在当下依然生长。那些英雄的故事,从未远去,它们就在这里传递,在百花岭的上空,在每一个灞桥人的心里,静静回响。洪庆文化艺术协会的会员们用心、用力、用情,化作诗行,抒发着爱国情怀,描图书字,凝聚着抗战力量。

会长路桄畅先生告诉我,协会搞这个活动,就是让会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加珍爱和平,让生命之花绽放;向往未来,提高协会凝聚力,与党同心同向,昂首挺胸,弘扬抗战精神,也是对会员进行一次滋心沐身的精神洗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五幸:抗战历史在百花岭的上空回响一一洪庆文化艺术协会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