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安康北门老理发店:八旬理发师的半世纪坚守(组照)
【镜相】83 岁的史文信依然保持着每天开店的习惯,只是营业时间缩短了些。“只要还能动,就想守着这店。” 他说,看着老顾客们满意离去的背影,听着剪刀划过发丝的细碎声响和均匀捶背按肩的节奏心里就踏实。这间藏在北门巷里的老理发店,就像一位沉默的时光记录者,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讲述着凡人凡事里的温暖与力量。(作者 潘定安 尚玉宝)清晨六点半,安康北门巷口的梧桐叶刚沾染上第一缕晨光,史文信老人已踩着青石板路来到店铺前。他颤巍巍地卸下木门上的铁锁,吱呀作响的门板后,藏着一家开了 45 年的老理发店,也藏着一位 83 岁理发师的人生故事。
推开木板门,墙上泛黄的价目表还保留着十年前的印记:男士理发 20 元,刮脸 5 元,儿童剪发 10 元。老式铁制理发椅的皮革已磨出包浆,椅背上搭着的蓝布围裙洗得发白,却叠得整整齐齐。史文信戴上老花镜,仔细擦拭着那把用了三十多年的剃刀,刀刃在晨光下闪着清亮的光。“360行,这手艺就是饭碗,家伙什得伺候好。” 老人的口音里混着陕南腔调,字句间带着岁月打磨的温润。
1944 年,12 岁的史文信拜入四川籍理发师门。“那会儿当学徒得先学三年杂活,烧火做饭、打扫店铺,师傅才肯教真本事。” 他至今记得第一次拿剃刀时的紧张,手心的汗把刀柄都浸湿了。三年学徒生涯,他练就了 “刀走如飞不伤及肤” 的刮脸绝技,也学会了用手丈量头型弧度的本领。
1980 年的春天,史文信用攒了半辈子的积蓄,在北门巷买下这间 15 平米的门面。“当时一家八口挤在刚刚买下的小瓦房里生活,” 他每天清晨五点开门,深夜十点才收摊,理发、刮脸、修面连轴转,最多一天要接待 20 多位顾客。老伴则在店后搭起小灶台,饭香混着剃须膏的气味,成了老顾客们最熟悉的味道。
“这些老伙计陪我养大了五个娃。” 史文信谈起五个子女时眼睛发亮,大儿子已经年过六旬,兄弟几个各自在省内外成家立业。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家住安康的女儿经常给老人送来热饭热菜,几年前还给二老在江北汉城国际购买了舒适的住宅楼,方便平时头疼脑热,问寒问暖,温馨的一家人也让北门这间老店始终充满着浓浓的烟火气。
近年来,随着安康城的发展变化,巷口陆续开起了装修时髦的美发沙龙,但老顾客们依然认准这家老店。“在这里理发踏实,就像走亲戚一样亲切。” 正在等待的李大爷说,史师傅记性极好,能准确记得每位顾客的发型偏好,甚至能聊起对方孩子的近况。理发间隙的家长里短,让这间小店成了邻里交流的温情驿站。
中午时分,史文信摘下老花镜,揉了揉有些酸胀的眼睛。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洗发水清香。他端起用过几十年的搪瓷缸,喝了口温热的茶水,目光落在木门外匆匆过往的新老顾客,这块陪伴了他四十五年的“新城路42号”店门牌,不仅见证了北门巷的变迁,也记录着一位普通理发师用手艺撑起一个家的平凡岁月。编辑:栀玥|审核:王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