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炸小黄鱼 发表于 5 小时前

停车接驳有去处 西安不断提升市民通勤幸福感

停车接驳有去处 轨道延伸助出行  西安不断提升市民通勤幸福感
  地铁出入口设置的非机动车停放泊位让市民通勤更顺畅 记者 李明 摄地铁出入口整齐停放的共享单车  记者李明 通讯员李伟涛 摄  轨道交通是城市奔腾的“动脉”,带动经济发展,方便群众出行。今年以来,西安市聚焦市民通勤“最后一公里”,不断完善提升地铁出入口接驳环境,增设非机动车停放空间,让“轨道+慢行”的通勤之路更加顺畅、舒心。同时,填补主城区南部轨道交通空白,助力城市各区域之间高效互联。目前,西安地铁15号线一期各车站装修建设正酣;随着电客车陆续抵达西安,该线路进入联调联试阶段,为年底开通打下坚实基础。  非机动车停放空间扩容  让市民骑车换乘地铁更便捷  在日常通勤中,越来越多市民选择“轨道+慢行”的低碳出行方式。随之而来的是,地铁出入口非机动车停放量激增与行人通行空间的矛盾愈发凸显。  “规范整治地铁出入口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新增非机动车停车泊位1000个。”是2025年西安市30件为民实事之一。三季度渐进尾声,这项民生工程推进情况如何?8月5日上午,记者探访写字楼与商圈密集的多个地铁车站,实地感受出入口的非机动车停放新变化。  记者在地铁2号线电视塔站看到,多个出入口外均设有非机动车停放区域。A1出入口外,巧用地铁外部附属设施的绿化空间,设置多个单排停车区,并安装有螺旋式停车架,市民停车只需顺着卡槽轻轻一推,十分便捷的同时,也让车辆停放更加整洁有序。  值得一提的是,市城管局积极推动非机动车停放管理走向精细化,在电视塔地铁站按照三分色原则施划了一批停车位,让各品牌共享单车告别“混合”停放,各归其位的同时有效控制投放总量。“通过对不同颜色停车框各时段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联动共享单车企业及时、精准调整投放量,有效缓解站点外车辆堆积。”雁塔区城管执法局副大队长李伟涛说。  周边住宅与商厦林立的地铁2号线大明宫西站,如今四个出入口外都划上了崭新的停放框,总共可容纳约390辆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布局在满足停放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腾出了人行道和盲道空间。记者看到,根据停放车辆种类不同,还贴心划分了非机动车、共享单车停放区,并在商厦入口设有禁止停放提示牌,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引导车辆规范停放。“现在停车框一画,一眼就知道该停哪儿,车站外的环境越变越好。”市民周女士说,不用再从“车海”中穿行进出站,行人与车辆各安其道,既通畅又安全。  在“增量”之外,地铁出入口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的功能也更全面。在西安地铁8号(环)线开通时,市轨道集团就尝试通过“微改造”,为车站出入口增设便民设施。在大唐不夜城地铁站外,记者看到,结合车站附属结构布置,为非机动车停放开辟空间,还配套安装了充电设施,解决市民骑车换乘地铁“充电难”的困扰。  今年以来,西安地铁车站周边已新增非机动车停放泊位650个。目前,市城管执法局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鼓励共享单车企业用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规范停放秩序;针对人流量较大的地铁站点,在早晚高峰时段安排人员定点值守,平峰时段开展网格化动态巡查,协助与劝导市民文明停放非机动车。  “我们先摸透每个站点的车流量和停放需求,再通过挖潜边角空间、整合闲置区域、美化周边环境等举措,一步步拓展非机动车停放容量。”市城管局工作人员方江介绍,下一步将积极开展跨部门协同治理,不断优化地铁站周边出行环境。同时,市轨道集团也将结合地铁出入口实际条件,在非机动车停放设计方面,融入“风雨连廊”建设,试点“分区停放”“充电一体化”等功能,让市民骑车换乘地铁更方便、舒心。  此外,轨道交通站点接驳优化,是构建以轨道为骨干的“多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环节。今年以来,西安持续加强公交与地铁“鱼骨式”衔接,不断优化城区公交线网,全面推进公共交通协同发展,优化调整与地铁接驳的公交线路28条,新开S25路、S26路、S27路等3条社区巴士线路和裴家埪村至金滹沱地铁口定制线、云水二路至鱼化寨地铁口定制线、金茂七路至桃花潭地铁口定制线等8条“点对点”定制接驳公交线路,有效串联起社区与地铁站点。  地铁15号线一期年内开通  填补城南区域轨道交通空白  一组数据勾勒出古都“地下铁龙”的强劲脉动:自全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破土动工至今,西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突破403公里,日客流量屡破500万大关,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  从跨市运营的地铁1号线三期,到连接高铁、机场与城市的地铁14号线,再到将“孤枝线路”串联成网的地铁8号(环)线……如今,11条地铁线路构成“棋盘+环+放射”型轨道交通网,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也串联起城市产业带,成为激发城市经济活力的“发展线”。  作为西安轨道交通三期规划的收官工程,也是今年西安唯一一条开通的线路——地铁15号线一期承载着主城区南部市民对畅达出行的美好向往。这条线路全长约19.46公里,线路西起细柳站,东至东兆余站,共设车站13座。开通后,将与地铁2号线航天城站、4号线东长安街站和6号线郭杜西站实现换乘。  截至目前,全线13座车站已全部封顶,正线区间隧道已实现洞通、长轨通、电通及通信系统三通目标,细柳主变电站已建成投用,已启动全线动车调试工作。  随着线路建设进入“冲刺期”,部分地铁出入口围挡陆续拆除,沿线居民纷纷抢先一睹车站“芳容”。“‘家门口’通地铁太方便了,围挡拆了路也宽了,就盼着早日开通。”工作在航天基地、生活在高新三期的市民刘先生,看到15号线一期祝村站崭新的出入口,难掩喜悦。该线路开通后,他再也不用担心通勤遇上堵车,早上还能多睡十多分钟。  与15号线一期同步投用的8个“微中心”建设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何为“微中心”?早在地铁8号(环)线开通时已给出答案:市轨道集团以“微改造”和“微中心”相结合模式,调整并改造地铁8号(环)线车站周边交通接驳环境,通过缩短公交与地铁接驳距离,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非机动车停车位与“P+R”(停车换乘公共交通)停车场的方式,不断提升地铁空间与公共交通设施一体化融合。  未来,地铁15号线一期郭杜、樱花广场、邮电大学、皇子坡等多座车站,有望建成集交通、商业、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枢纽,在承担交通接驳功能的同时,满足市民购物、办公、休闲需求。  更令人期待的是,地铁15号线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四季度开通初期运营,为主城区南部架起一条东西向客流走廊,让生活在高新区、长安区、航天基地的市民出行选择更多元。同时,西安轨道交通四期规划已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影响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获批后新建地铁线路将进一步推动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西咸一体化进程,带动“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形成。  当更多地铁线路在地下延伸、向远方拓展,这条不断生长的地下交通“脉络”,不仅让千万市民的“准点通勤”成为日常,更牵引着西安在城市更新的赛道上加速奔跑,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中持续跃升。  记者郭沛然实习生陈沛立
来源:西安晚报

曾想仗剑天涯 发表于 5 小时前

机动车位太少

cssniper88 发表于 4 小时前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乱停乱放,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

mykg 发表于 3 小时前

比如许多渭南人,就开车到秦陵西停车,搭乘九号线进城。办完事再返回秦陵西,开车回渭南。后来秦岭西不好停车,直接到纺织城再换乘地铁进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停车接驳有去处 西安不断提升市民通勤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