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红斌 发表于 3 小时前

武关道、商山道与商於古道的历史变迁

商於古道是指战国时期商邑与於邑之间的水陆通道,泛称“商於之地六百里”。 其地域大体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的蓝田、商洛市的商州、丹凤、商南和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淅川、内乡7县区的川道一线。

商於古道秦时称武关道,唐代以后称商山道,民国时期称西荆公路,解放后称312国道、长坪公路,现在又称商於古道。

武关道的开通相当早,先秦即有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开拓,春秋时被打通。它利用秦岭北侧的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的丹水河谷连接而成,从关中到商洛,从商洛经武关直达河南淅川的於村,史称“商於六百里”,即商於路。

周代,该路已成为向南用兵之军事路线,且沿线“渐成聚邑”。到战国时期,因为武关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武关古道被誉为秦楚交通之咽喉要道,成为用兵作战的一条军事路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向全国各地修建了驰道、直道、筏道。据《汉书》记载:“秦始皇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 厚筑其外,隐以金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该道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建成通行,名为“武关道”,这是专供皇帝出巡时所用的驰道。

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东行县郡“由武关归”。三十七年,秦始皇出巡,“自武关出”。 汉代也继续沿用武关道守望武关。

到了唐代,这条武关道改称“商山道”,属于官道。唐贞元七年,商州刺史李西华曾拓宽商山道。役工十余万,修桥道,起客舍,从商州西至蓝田,东抵内乡,开新道七百余里。据陈思次《宝刻丛编》 载,唐宪宗元和八年,再次整修商山道,竣工后曾刻有《唐新修桥驿记》石碑。

在唐代,自长安经商山道至襄阳共设驿23处。其中长安至龙驹寨的驿站有16 处,仅龙驹寨境内的驿站就有4处,即棣花驿、四皓驿、 桃花驿、武关驿。

到了宋代,商州总铺设在商州城内。 东路180里至商南界,共设11铺。其中今日丹凤境内的铺有资峪铺、桃花铺、铁峪铺、寺底铺、武关铺。

明清时代,也曾多次整修商山道。《直隶商州总志》记载:明嘉靖知州郗元洪曾主持增修一次栈道;万历七年,知州王邦俊任内采取“火烧石壁,凿洞架桥”,再次整修商山道;清代,乾隆二十二年,由知州罗文思主持, 在白阳店的铜佛龛凿出宽8尺、长6里的石质碥道,路边以石为栏,并有行旅歇息的简易设施,被人们称为“罗公碥”;清代还整修过武关城东之“七里碥”,志称“裴公碥”。

明清时代,太平盛世,经贸繁荣,往来商贾担挑马驮,远近行簇多从这条大道通过,商山道成为一条重要的交通运输线。

1933年,在商山道的基础上开始修建西安到荆紫关的“西荆公路”; 解放后,该路改名为长坪公路;1976年改造成三级公路;1988年定为上伊312国道,并完成二级公路改造工程。这条路就是现在的商於古道。










solariz0026 发表于 3 小时前

历史文化遗产,就是没人重视{:22:}

大耳将军 发表于 2 小时前

历史文化

人潮里 发表于 2 分钟前

感谢分享

人潮里我很好 发表于 2 分钟前

感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关道、商山道与商於古道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