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又叫座!曲江多部剧开启全国巡演
开票10分钟,北京四场演出门票一抢而空;社交媒体上,“话剧长安的荔枝”相关话题播放量轻松突破千万;全国巡演更是接踵而至,档期已密密麻麻排到了明年七月……这是话剧《长安的荔枝》的演出火热景象。自5月首演以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话剧《长安的荔枝》荡漾了西安文艺市场的“一池春水”,吸引不少观众走进剧院。
今年暑期,精品巡演还将走进全国各地的剧院,与观众相约。话剧《长安的荔枝》将在江苏、广东、福建、河北等多地演出21场;话剧《长安十二时辰》赴沪深等地演出4场;儿童剧《我们是秦俑》《爷爷的水稻田》将在江浙等地进行巡演;三意社赴甘肃、银川唱响经典戏剧也将持续……
多场文艺演出“走出去”,焕发出无限活力,也收获不少票房与好评。如今,经过深化国有院团改革,西安演艺集团旗下各院团激发出了内生动力,作品丰富、演出精彩、市场火热的良性经济循环局面已然显现。来自曲江的文艺院团,不仅仅可以捧回国家级艺术大奖,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了一片天”。
一出好戏,再闯文艺市场大门
事实上,话剧《长安的荔枝》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文艺院团拥抱市场”的观察窗口。它的成功,根植于西安话剧院主创团队对马伯庸原著精髓的深刻把握、舞台节奏的精准拿捏,以及简约而富有张力的舞美呈现。“唐代打工人”的精髓演绎,精准地戳中了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审美兴奋点。
豆瓣8.2、大麦9.3、猫眼8.8的高分领跑,背后正是观众用口碑投下的信任票;而开票即“秒光”、观众拖着行李箱跨城追剧的盛况,更呈现市场的热烈拥抱。
“口碑很好,几乎全是观众自发好评,上海首演刚结束,自然流量就支撑了西安的几场演出”,话剧相关工作人员道出了核心秘诀——当作品足够精彩,市场自会成为忠实拥趸和有力推手。 这种基于内容魅力形成的自发传播,正是激活文艺市场经济活力最本真的体现。
“目前,话剧《长安的荔枝》的巡演已经覆盖了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122场密集巡演,而各地的演出洽谈还在持续,后续也会增加。”西安话剧院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小薇,“一开始上海和西安的演出成功,就吸引了不少运营公司洽谈购剧,反响很热烈。”
此外,优秀的口碑还推动话剧《长安的荔枝》走向了海外。作为第78届爱丁堡艺术节-“我们的文化周2025”中“数字放映”板块的特邀剧目,它将于8月5日13:00、8月10日14:00,在爱丁堡艺术节进行现场放映。从观众好评到合作运营方的青睐,再到走向海外的文化热度,话剧《长安的荔枝》的成功已然将“来自西安的演艺”金字招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同时也为院团带来了支撑创作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收益。“一部作品能养得起演员,支持起院团持续运转、积累部分的创作资金,从市场角度它就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相关工作人员说道。
“满园春色关不住”各色演出竞相绽放
“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不只话剧《长安的荔枝》。放眼望去,在深化院团改制的今天,西安演艺集团旗下各院团呈现出一派创作繁荣、市场活跃的生动图景;各色演出“走出去”,能登上艺术殿堂,也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剧目“立”起来,舞台更热闹
“话剧《长安的荔枝》是我们‘天下长安’系列出品的又一次尝试。我们先后创作了《长安第二碗》《长安号的笛声》《长安十二时辰》三部话剧,作品也获得了广泛好评。”西安话剧院的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说道。显然,“天下长安”系列所积累的IP口碑正在释放出潜移默化的市场影响力。
而易俗社、三意社这样的戏曲院团,坚守传统艺术精粹的同时,积极创排出的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比如《昭君行》,赢得了戏曲演出观众的广泛好评;
西安儿童艺术剧院的亲子剧,比如《我们是秦俑》,则以匠心独运的内容,牢牢抓住了家庭文化消费的需求,成为市场中的“常青树”;
西安歌舞剧院融入创新舞台美学的精彩作品,比如《门》,更让观众对出自古都西安的“乐舞盛宴”十分痴迷、蜂拥而来……
各具特色的西安佳作剧目“立”起来、“走出去”,受到了广阔市场的欢迎。最近,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的杂技剧《天鹅湖》“大湾区”巡演收获了掌声与票房,西安歌舞剧院·吾音重构社的2025音乐巡演更引起“国漫音乐热”……市场浪潮之下,来自西安的文艺剧目显然“立住了脚跟”。
市场活起来,竞争更火热
丰富的舞台供给、昂首阔步走向全国的巡演,正源源不断地将艺术的创造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产出。
这样的产出离不开文艺工作者们对市场的敏锐感知:了解各地剧目票房数据、受众人群结构,研判不同地区观众的文艺喜好,向外埠院团交流“取经”……“走出去”后,更广阔市场的反响哺育了创作,文艺作品的深耕形成无形的竞争力,更贴近时代的脉搏。
而本地演出市场同样繁荣,“跨城观演”这一新兴现象屡见不鲜。如同话剧《长安的荔枝》吸引观众不远千里而来、大型驻场观念演出《无界·长安》释放对周边城市的文化虹吸力——热门剧目的上演,有效带动了举办地的交通、住宿、餐饮乃至旅游等相关消费,文化演出正日益成为点燃城市夜间经济、撬动综合消费的重要引擎。
市场的温度,是最真实的晴雨表。不仅观众叫好,演出运营商的争相邀约创造出规模化、常态化的商演合作模式,为文化院团构筑了可持续的经济来源,“造血”循环中,文艺市场的良性竞争也更有活力。
人才聚起来,创作更丰富
市场的繁荣景象,根基在于人才的活力迸发。成功的改制,为院团注入了更具吸引力的机制活水。更有经济活力的院团体系留得住人才、更广阔的发展舞台能成就作品、更开放包容的创新合作姿态提升市场竞争力……来自曲江的文艺院团改制至今,正有力地吸引和凝聚着顶尖的创作、表演和运营管理人才。
在过往的采访中,西安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谈道:“西演大胆起用青年创作者(编剧、导演、舞美设计、作曲等),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创作更加贴近时代脉搏与当代观众的作品。”
人才聚集活力,创作能力便持续升级,精品继而涌现,市场就更加热情,稳定的经济效益继续反哺院团……这样的螺旋式上升通道,描绘出来自曲江的文艺院团稳步“闯出一片天”的坚定步伐。
秦腔《昭君行》深受匈牙利观众喜爱
从《长安的荔枝》的一鸣惊人,到西安话剧院、易俗社、三意社、西安儿艺等院团的百花齐放,这些生动实践,响亮地回答了文艺院团的新时代命题——在坚守艺术理想的同时,在市场中赢得尊重、焕发生机。
可以说,西安演艺集团旗下的各个文艺院团,用票房、用合作、用观众的自发追捧证明:深深扎根于艺术沃土、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和市场需求,就能坚守文艺使命,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为经济发展贡献独特而澎湃的“文化动能”。
未来,来自曲江新区这片沃土之上的文艺院团故事,还将在好戏连台的精品佳作里、热潮涌动的文化市场中,不断书写出新的盎然生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