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的开始 发表于 昨天 14:57

陕西靖边煤泥露天晾晒:商混站里的“暗线”与监管之问

当靖边县工业园区康隆国铁西北150米处的上万吨煤泥在露天场地晾晒被“放眼大西北”网络曝光,这家挂着“华朔实业有限公司”招牌、主营商混站的企业,已然越过了合规经营的红线。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跨界操作”,更暴露出地方环保监管与产业规范中的深层问题。

煤泥露天堆放晾晒,从来不是小事。作为煤炭加工的副产品,煤泥含有大量粉尘和有害物质,露天晾晒过程中,风吹扬尘会直接污染大气环境,雨水冲刷则可能导致重金属等污染物渗入土壤和地下水,对周边生态和居民健康构成长期威胁。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早已明确禁止此类露天堆放易产生污染物质的行为,而华朔实业作为注册主营商混站的企业,未经许可擅自开展煤泥晾晒业务,既涉嫌超范围经营,更涉嫌环保违法。

值得追问的是,如此大规模的煤泥堆放为何能在工业园区内长期存在?是企业心存侥幸,认为“没人管”“管不严”?还是监管环节存在盲区,未能及时发现这一明显的环境风险点?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本应是环保标准更高、监管更严格的地方,却出现如此扎眼的污染隐患,这背后的监管缺位令人担忧。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现象可能并非个例。在一些地方,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短期利益,往往利用监管漏洞“打擦边球”,将高污染环节转移到看似合规的经营场所内,以“主营业务合规”掩盖“副业违法”。这种“隐身”的污染行为,不仅增加了监管难度,更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隐蔽而持续的伤害。

治理此类问题,不能止于“发现即整改”的表层处理。一方面,需对涉事企业依法从严查处,不仅要追究其环保违法责任,还要核查其超范围经营的违规事实,形成有力震慑;另一方面,更要深挖监管体系的薄弱环节,完善“日常巡查+随机抽查+群众监督”的立体监管网络,让隐蔽的污染行为无处遁形。
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法外之地”,企业经营更无“任性空间”。靖边县的这处煤泥露天晾晒厂,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也映出了地方监管的待完善之处。唯有守住法律底线、压实监管责任、强化企业自律,才能让工业园区真正成为绿色发展的高地,而非污染隐患的温床。

来源:驼城侠客

1559246673 发表于 昨天 23:50

环保违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靖边煤泥露天晾晒:商混站里的“暗线”与监管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