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西安网官微 发表于 12 小时前

西安这一国家重要中心项目通过评审会,今年是关键!

医疗始终是一座城市排名前列的头等民生大事,近年来西安通过新建、改扩建一批医院项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新区扩散。
在这其中,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去年底正式开诊,这所医院的建设,不仅填补了区域优质医疗资源的空白,更是交大一附院国家医学中心核心承载地。

2021年时,交大一附院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辅导类”8家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之一。
时隔4年后,当下西安交大一附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进展如何?
近期,我们关注到,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可研报告评审工作,交大一附院国家医学中心项目正式进入评审阶段。目前,项目已通过评审会评审,取得有条件通过结果。

XI'AN提案复函:项目已通过评审会取得有条件通过结果
这则消息,来源于陕西省发改委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64号提案的答复函。
作为省政协委员,交大一附院干部保健办主任,王晓虹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提案》。

她在提案中,坦言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目前所存在的难题。
例如存在最终审批仍未落地、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仍需推进、医院综合实力需要继续提升等问题。
并提出需要陕西省、西安市在四个方面提供支持:
1、支持跟进审批进展。项目已完成国家卫健委专家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总规批复的程序,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即可正式获批。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确保项目尽快通过审批。
2、支持国家医学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创新国家医学中心编制人事管理增强国家医学中心引才吸引力,两年内增加编制2000个,助力国家医学中心核心人才队伍建设。
3、支持国家医学中心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建议加大资助的覆盖面,对于其他有重要攻关意义以及转化前景的项目给予专项科研经费资助,促进“临门一脚”“卡脖子”问题解决。
4、支持医院高质量发展。目前院本部发展受空间制约较大,建议将雁塔区郝家村地块划拨医院作为医疗用地使用,在土地的报批报建、供应、拆迁安置等事项上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注:以上四点建议对提案内容有所缩减
对于该提案的回复,目前我们关注到陕西省发改委给出了答复函。答复函中,除了透露出“目前,项目已通过评审会评审,取得有条件通过结果。”外,表态了省发改委下阶段将对交大一附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的支持。

答复函显示,省发改委将指导交大一附院完善项目可研报告,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评审单位沟通对接,争取项目早日获得可研报告批复。
并提出,待项目获得可研批复后,将更新完善《陕西省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政策清单》等相关政策文件,全力支持国家医学中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将联合省卫健委、西安交大等相关部门,全面提高医疗、科研、管理水平以及硬件服务能力,努力提升“国考”排名,补齐创建工作短板。
透过这则答复函,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交大一附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取得关键进展,项目批复仅差建设方案及可研批复;另一方面,可研报告已通过评审会评审,但报告仍需完善。
这也意味着,交大一附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项目距离获批,仅差临门一脚。
近期交大一附院召开的重要会议上,也指出了2025年对于医院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国家医学中心“落地建设之年”。
并且在交大一附院今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部署中,即包括有“细密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创建的各项准备工作”。
可见,围绕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今年颇为关键。

XI'AN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正在稳步前进
国家医学中心,可谓是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国家规划,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部署。
交大一附院能够入选全国首批“辅导类”8家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之一,其意义对于陕西、西安,以及西北地区来说,无疑都颇为重要。
要知道,国家医学中心代表的是医学的“高峰”和重要平台,集聚各方资源,包括基础研究、转化应用,特别是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同时又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而国家对于交大一附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的布局,无疑肩负起西北地区疑难危重症的诊断治疗。同时也将通过医院自身医学创新、科研、转化、人才培养等能力提升,辐射、引领西北地区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因而,陕西、西安对于交大一附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均极为重视。
在2021年交大一附院入选全国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后,2022年3月发布的《西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中,便表示支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紧接着时年4月发布的《陕西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重点任务的第一条即为“打造医学高峰高地。实施‘秦跃计划’,支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而交大一附院自身,提出了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将形成“一城两港”的空间发展结构。“一城”即“一带一路”未来医学城,“两港”分别指国际陆港医院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图片来源:交大一附院官微
作为国家医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地,去年底陆港院区的正式开诊运行,无疑标志着国家医学中心创建迈入新的阶段。
陆港医院也集中展现了交大一附院创建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的规划与突破: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资源优势,打造高峰学科,凝练攻关项目,建设研发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临床诊疗、国际交流、公共卫生和中西医协同创新七大平台,承载国家医学中心十大功能,目标建设医工交叉特色、成果转化高效、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水平国家医学中心。
国际首台套小型医用超导重离子加速器、刷新国际纪录的自主知识产权器官灌注保存设备、全球首创的磁外科学六大技术体系临床应用等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未来都将在陆港院区规划落地。
国家医学中心·超导医工科技项目效果图图片来源:西安浐灞国际港官微
据了解,国家医学中心·超导重离子放射医疗装置建设项目,是创建西安国家医学中心头号攻关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额13.5亿元,占地200亩。一期占地120亩,以超导重离子加速器和高温超导MRI系统为重点产品,兼顾高端装备领域,完成研发、生产、测试所需的厂房建设和配套装备的购置与安装。目前一期已投入使用。
二期占地80亩,将在一期基础上,重点开展同位素生产用超导加速器的建设。预计2027年整体建成投用,2030年形成以超导为特色的医工融合研发、生产基地,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超导重离子加速装置是医工交叉产业“卡脖子”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带动性。
与国内国外投入使用的采用常规铜线圈产生核心磁场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相比,本项目将超导技术创新应用于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打破国外产品技术垄断,研制国际上首台(套)超导重离子加速装置,解决常导重离子放疗设备体积大、能耗高、成本高的行业痛点,实现大型高端医疗装备的国产替代。
而围绕西安国家医学中心核心承载地陆港院区,亦布局了不少医工项目。
图片来源:西安浐灞国际港官微
综合看来,交大一附院国家医学中心的创建,无疑将会是带动医疗与医学水平提升,成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的重要平台。
此外,也将带动西安对于包括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在内的相关产业集群的壮大。
我们衷心希望,已然进入关键阶段的交大一附院国家医学中心能够尽快批复。

亲爱的路人幸福 发表于 11 小时前

希望如此

小美满 发表于 11 小时前

希望如此

长安不长偏居中 发表于 9 小时前

不限制医疗行业高薪,医院建的越多,普通人越老不病。
农民种几十年地,粮食都是一块多一斤,
为什么医生当了几十年后,收费越来越高?
饿死他与病死他哪个更残忍?

长安不长偏居中 发表于 9 小时前

医疗行业高收费,医务人员高薪就是小利益集团在做怪

奔跑的少年 发表于 8 小时前

期待咱本地的国医中心尽快获批,越办越好!

土豆马铃薯 发表于 7 小时前

浐灞国际港加快发展

strella 发表于 4 小时前

与四医大的附院相比,西安交大一附院水平太差了,烂泥扶不上墙,投再多钱也是白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安这一国家重要中心项目通过评审会,今年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