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宠的猫 发表于 7 小时前

延长气田采气三厂项目污染调查:国企责任与生态保护的博弈

中国晨报(特邀记者 李亮)近期,接到群众举报,反映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长气田采气三厂永宁瓦子川九号站项目现场存在严重生态污染问题。记者赶赴实地调查,见证了令人膛目的环保失职事件——商混搅拌车在施工现场必经之路肆意倾倒混凝土残留物,污染带绵延近一公里,记者徒步取证拍摄时长超七分钟,现场触目惊心。

一、污染现场:生态破坏触目惊心

在项目现场,原本服务施工运输的道路已沦为“混凝土垃圾场”。凝固的残留物与泥土板结,形成高低不平的硬质污染带;未凝固的混凝土污水顺着地势肆意漫流,裹挟着碱性物质、化学添加剂渗透土壤。结合近期降雨天气,污染物加速扩散:土壤微生物群落遭破坏,后期可能导致“周边植被出现枯黄、发育畸形等症状;地表径流携带有害物质汇入附近水体,水质浑浊度上升,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更令人费解的是,该路段作为施工车辆进出核心通道,甲方监理、施工单位人员日常高频通行,却对持续一公里的污染带视若无睹,生态破坏与监管冷漠形成刺眼反差。

二、国企责任与现实的背离

作为省属重点国企,延长石油集团以“保障能源供应、守护生态底线”为企业责任内核,公开宣称将“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纳入项目全流程管理。然而此次事件中,商混搅拌车违规倾倒行为,直接与企业承诺的“绿色发展”“责任担当”理念背道而驰。

从法律层面看,此类行为涉嫌多重违法:

1、《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禁止随意倾倒、堆放固体废物,违规者将面临5-2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可提至100万元),并需承担生态修复费用;

2、《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要求施工单位对建筑垃圾“分类存放、密闭运输、定点处置”,违规企业将被暂扣资质证书、限制市场准入;

3、《陕西省环境保护条例》:针对区域生态脆弱性,对污染行为追加行政处罚与信用惩戒,直接影响企业招投标资格。

三、监管失职:企业文化沦为口号

污染问题的本质,折射出甲乙方管理体系的系统性漏洞:

1、施工单位:对商混供应链管控失效,未落实“废弃物闭环处置”要求,暴露其“重进度、轻环保”的短视思维;

2、甲方监理:放弃“全过程监督”职责,对必经之路的长期污染放任不管,实质是对“国企监管责任”的公然亵渎;

3、采气三厂:作为项目主体,未能将“生态优先”的企业文化转化为执行标准,暴露出“责任口号化、管理空心化”的顽疾。

这种“上热下冷”的责任传导失效,让延长石油长期塑造的“绿色国企”形象遭受重创——当生态污染发生在“能源开发重点工程”的核心通道,当监管者对一公里污染带视而不见,企业宣称的“责任担当”已沦为讽刺性的口号。

四、追问与呼吁:谁来守护生态底线?

根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污染责任方需承担生态修复、环境监测、损失赔偿等全部费用,相关行政处罚与信用惩戒也将同步落地。

作为国企,延长石油采气三厂需深刻反思:如何让“企业文化”从标语墙走进管理链?如何将“生态责任”从承诺书转化为行动力?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整改——彻查污染责任、严惩失职人员、全额承担生态修复、建立“环保全流程追溯机制”,才能重新赢回公众信任。

此次污染事件,不仅是对延长石油生态责任的考验,更是对陕北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挑战。期待监管部门以“零容忍”态度推动问题解决,更期待国企真正扛起“绿色发展”的使命,让“责任担当”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态守护行动。来源:行动在媒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延长气田采气三厂项目污染调查:国企责任与生态保护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