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6项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6月5日记者从西安市政府办公厅获悉,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印发《2025年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遴选一批企业群众认可度高的改革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西安市创新“信用+”场景应用、西安市推动行政执法“标准化”改革、西安市持续创新环评审批服务模式、西安市多措并举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加快陆港建设服务向西开放、西安市未央区推行轻微违法“首违不罚”、西安高新区以集成式梯次化项目服务推动项目建设提速等6项改革经验入选。政府诚信创新:“信用+”场景激活政务效能
西安市以信用体系为支点,撬动政务服务全链条革新。推动“信用+”在政策兑现、审批监管、招标投标、纳税融资等多个场景的应用创新,有效提升审批监管效能,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通过“信用+政策兑现”,依托“西安政策通”平台,累计发布政策2742条,其中免申即享类政策373条;兑现财政类政策资金378亿元,其中免申即享类政策兑现231亿元。通过“信用+承诺审批”,实现125个事项容缺受理,精简材料109项。通过“信用+市场监管”,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汇聚信用信息1.9亿余条,实现对市场主体现场检查次数平均减少70%。在全市招标投标领域推行“信用承诺代替招投标保证金”新模式,实现“招、投、开、评、定”全程“不见面”,累计为200余家企业节约投标保证金1000万元。大力支持科创企业研发工作,在全国首创“技术交易信用贷”和“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帮助350家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授信16.93亿元,让诚信成为企业享受红利的“金钥匙”。
企业舒心升级:刚性规范与柔性监管双轮驱动
西安市创新“刚柔并济”治理模式,以标准化执法筑牢法治根基,以柔性监管传递治理温度,同步提升开放能级,构建规范有序、包容创新的营商生态。
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执法“标准化”改革试点,探索实施“一套标准规范、一套程序办案、一套机制协同、一支队伍执法”的“四个一”标准化执法模式,破解执法随意性难题。编制印发2512项执法事项清单,制定《行政处罚程序规范》等7项地方标准,将269项处罚事项裁量层次细化至9级,最大限度压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空间,智慧执法平台实现案件全流程数字化记录,跨区域协作机制覆盖西北五省,推动执法透明度与规范性双提升。
在创新柔性监管方面,西安市在未央区试点推行“首违不罚”,彰显治理温度。针对新经济、新业态推出3批160项免罚清单,建立“指出违法行为—普及法律知识—改正并签署承诺书”柔性处置流程,执法回访满意率达100%,实现监管从“刚性约束”向“柔性引导”的范式转变。
项目服务提速:全链条审批改革打通落地堵点
西安市以环评审批“全链条革新”破解项目落地慢难题。首创“打捆审批”模式,同一区域同类项目审批时限压缩80%;试点“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企业10日内可同步领证。
西安高新区聚焦项目全周期服务,以集成式、梯次化改革构建“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高效服务链条。推行用地清单制,集成18项评估结果,通过大片区考古2024年完成5800亩土地勘探;创新“开工一件事”集成审批,5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审批时限整体压缩50%,形成从土地供给到竣工投产的高效服务闭环。
对外开放提质:以陆港枢纽建设重塑向西开放新格局
西安市积极发挥国际陆港资源禀赋优势,强化“智慧化、精准化、区域化、链条化”建设理念,建成全国首个内陆自动化无人码头,实现全流程无人作业,效率提升50%;上线智慧通关系统,打通海关与铁路数据,查验效率提升超50%;推出铁路中转货物站内作业模式,综合物流成本降低50%;开展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退税时间从1个月缩短至2天;实施回程运费扣减政策,2025年一季度为企业减税款446.8万元;创新“陆海联动、铁海直运”模式,货物覆盖45国;跨里海和黑海班列开行量从“每7天1列”提升至“每周6-7列”,稳居全国前列;搭建云舱系统提供“一站式”国际联运服务,覆盖2000余家企业。通过多维改革,西安陆港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2025年一季度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同比增长45.1%,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
从信用赋能的制度突破,到智慧陆港的开放实践,再到柔性执法的温度探索,西安入选的6项成果勾勒出营商环境优化的立体图谱。这些实践以数据共享打破部门壁垒,以标准化建设规范权力运行,以全周期服务提升市场预期,既为企业“雪中送炭”解决痛点,也为城市“筑巢引凤”厚植优势。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闫鑫
好的呢 请收下我的膝盖 这个不错 积极推广 可以的 好的呀 为城市“筑巢引凤”厚植优势。 推广, 让诚信成为企业享受红利的“金钥匙”。 自己的好吗 真不错 推广复制。 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