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勤和他的国家叙事重构
文明基因解码与重构:后稷文化的国家叙事实践及启示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星座。从古希腊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奇,到《圣经·旧约》诺亚方舟的寓言,从藏族《格萨尔王传》的豪迈说唱,到中华文明中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这些文化符号承载着人类从神格崇拜向人格觉醒的伟大跨越。然而,当这些凝聚民族智慧的精神图腾遭遇现代社会的开发热潮,却陷入了地域争夺的困境。黄帝故里之争、大禹故里之辩,以及后稷文化的碎片化叙事,都在警示我们:构建系统的国家文化叙事体系,已成为守护文明根脉、凝聚民族共识的迫切需求。
后稷文化的现状,正是当前文化符号开发困境的典型缩影。这位被尊为中华农耕文明始祖的传奇人物,在陕西武功、彬县,甘肃镇原,山西稷山、闻喜等地都留下了"出生地"的印记。"姜嫄履迹生稷"的神异传说,在不同地域衍生出多样版本,甚至出现"后稷故里"商标之争。这种无序开发不仅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更割裂了文化传承的完整性,让后稷这一重要文化符号在商业化浪潮中逐渐失去精神内核。
张秉勤首次提出了后稷文化国家叙事重构方案,犹如一剂良药,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其提出的"去神格化的历史解构""地方功能的战略定位""古今叙事的分层转化"三大策略,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更展现出极强的实践前瞻性。
在历史解构层面,通过考古实证与文献考辨,将后稷从神坛拉回人间,还原其作为上古农官群体代表、农耕技术开拓者的真实历史角色。这种去神格化的研究方法,既尊重了历史的客观性,又凸显了后稷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关键作用。在空间定位方面,构建"一核引领、多元共生"的格局,明确武功作为历史真实性锚点、灵沼作为神权政治见证地的核心地位,同时让稷山、彬县等地发挥各自特色,形成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叙事体系。在传播转化环节,通过学术研究、教育普及、文旅开发和数字平台建设的多维度推进,实现了后稷文化从地方符号到民族记忆的升华。
这套方案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了后稷文化的阐释困境,更在于其为其他文化符号的国家叙事重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黄帝、大禹等文化符号同样面临着神格化叙事与现代认知的冲突,以及地域开发的无序竞争。借鉴后稷文化重构的经验,我们可以建立统一的研究机制,整合多学科力量,对这些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梳理;运用数字化技术,打破地域界限,实现文化资源的虚拟整合;通过分层传播策略,让古老传说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明叙事是凝聚民族共识的精神纽带。张秉勤首次提出的国家叙事重构方案,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与建设。当黄帝、大禹、后稷等文化符号在国家叙事体系中找到恰当定位,它们将不再是地方争夺的焦点,而成为连接14亿中华儿女的精神桥梁。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担当。唯有让五千年文明精华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伟大复兴。期待后稷文化重构这一试点工程的成功实践,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让古老的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焕发勃勃生机。
陕西灵沼宗周文化研究中心
2025.05.3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