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西安话”吗?
你知道吗?汉语包括十大方言区,陕西就占了五大类。人们通常所指的“陕西话”仅指中原官话中的关中话,西安方言是其中的一个分支。01你了解过西安话吗?
在唐代等以关中地区为都城的朝代,关中方言都是当时官话,等同于现代普通话,被称为雅言。其起源可追溯至西周始,汉朝影响力渐广,在唐朝时,西安方言达到了它的最佳状态。因此,部分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需要以关中方言解读、发音,尤其在唐诗之中有所体现。
例用西安话读一读体会不同的语感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mei)。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zei)。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hei)。——李白《古风》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cei)。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hei)。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sei)。水深波浪阔,天使蛟龙得(dei)。——杜甫《梦李白》
语音知识小科普
为什么有的唐诗用关中方言来读更有韵味?由于唐诗是以当时的关中方言为发音,且注重诗句的韵脚,即最后一个字必须是相同或相近韵母。而现代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调为标准音,其中包含部分南方官话字音。因此,用普通话读唐诗时,一些诗句中原本同韵的字发音有所改变,读起来也就不押韵了。
开口即是文化,吐字便是历史。西安作为曾经的十三朝古都,关中方言可以称为是最早的官话,因此,关中话在保留部分发音的同时,也保留下来许多古汉语及使用习惯。
被称为“中国汉堡”的肉夹馍沿用了古汉语的偏正结构,意思是肉夹之于馍内的意思。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die)饭,发音简短且铿锵,对话时显得气势汹汹。其实“咥”为古汉语,即为咬,在《易·履卦》中曾提及:“履虎尾,不咥人”。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其中“嫽”字,与西安人夸赞时脱口而出的“嫽扎咧”同字,其使用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意为美好的意思。
还有一些现代汉语极为少用的词汇。如,辛弃疾《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中的“他谁”意为谁;司马光《和复古大雨》“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中“白雨”意为暴雨;谢逸《江神子》“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中“年时”意为去年。
贾平凹也曾在《西安这座城》提及关于西安方言:“如果依音笔写出来,竟然是文言文中的极典雅的词语,抱孩子不说抱,说‘携’,口中没味不说没味,说‘寡’,即使骂人滚开也不说滚,说‘避’。”
https://pic.app.ixian.cn/bigface/20250226153806front2_0_625356_FmVfZEe30Pd5t18nbn1dr-BK5Lvn.jpg
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清朝乾隆初年-->乾隆末年,大别山人(黄孝片)沿汉江北上,大部分分布在安康、商洛低山山区,少部分汉中西安。
清朝乾隆末年-->嘉庆年间,川北保宁府人北上,大部分分布在汉中、安康高山山区,少部分在西安陇南。(这期人吃喝陕西的,事实是从未认同陕西,在网络上泛陕。)
清朝末年,东边华北平原补充关中人口,散点成村分布在关中,人数不是很多。
民国初年,榆林人走南路南下南下,把延安的关中方言改变为榆林关中融合方言。
民国中期,陇海线修好后,东边华北平原沿着铁路向西,分布在西安宝鸡城区铁路两边。 版主贴的陕西方言图并不是很准确,以我个人对商洛方言的观感,修改了一下。
江淮话应该商洛流传范围最广的方言,柞水、镇安的绝大部分、山阳大部、丹风北部东部南部、商南大部、商州的西南角都有分布。
第二大方言是关中话,还有关中话与江淮话混合的方言,纯正的商洛关中话主要分布在洛南,商州,丹凤中西部及附近区域,然后丹凤中南部、镇安东部一些乡镇、山阳中部说的是关中话和江淮话混合的方言。
最后就是赣语,镇安、山阳、丹凤、商南都有分布。
以前还有部分说广东客家话的村子,但是现在年轻人已经不会说了,基本消失了。
明代初期江淮军屯为代表的南方人移民团体通过卫所制度移民全国。
在兰州重地多个卫所(形成兰州方言语调三声,很多兰州人祖籍南京)
银川平原多个卫所(形成宁夏南部讲类陕西话,北部银川平原讲类江南话、南方话)
汉中(有汉中卫、宁羌卫、勉县所,形成汉中话语调三声偏南,又有陕西底层的语言)
西宁榆林等地也有明军卫所,方言‘街读该’等,有些祖籍南京,但数量少军屯北人偏多影响有限。 陕南地区画的很不准确
师母已呆 大唐雅音,想起买了几包瓜籽欠骑电动车老汉13元钱的电喇叭那个噘人声“拿了13元钱瓜籽,不给钱, 即使骂人滚开也不说滚,说‘避’ 奉元路达鲁花赤 发表于 2025-4-17 11:27
陕南地区画的很不准确
一、安康、商洛市区都是元代开始的陕西土著,讲陕西话。
二、汉中平坝区和西边的略阳宁强嘉陵江流域是明代军屯(卫所)移民和元代土著融合,未被影响的洋县是元代土著。
三、江淮官话区域(湖北、河南、安徽、江西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人口众多,沿汉江而上从东往西分布在陕西低山地区开垦,最西边到汉中佛坪、洋县、西乡山区都有江淮官话分布。
四、来的最晚的四川人大部分在最高的山里种玉米,宁陕、佛坪、西安的山里都有分布,还有部分四川人分布在汉中市区东关。
五、现在全陕西只有镇巴、留坝这两个高山县城完全被四川话主导,其他都随主流方言或者融合。 。。但网上四川人却一直宣传陕南讲四川话,也真是不尊重看不上陕西。
六、陕西的土地虽然承担了清朝南方各省的人口转移,但这些人却完全看不上陕西。
商山丹水 发表于 2025-4-17 09:58
版主贴的陕西方言图并不是很准确,以我个人对商洛方言的观感,修改了一下。
江淮官话来陕,都是大别山地区人口的向外迁移。 学习了 奉元路达鲁花赤 发表于 2025-4-17 11:27
陕南地区画的很不准确
陕西的情况总的来说都是平坝区土著,山里是清代外来移民。。。
南方的情况相反:
江西赣州市区是明代桂柳移民,讲西南官话,山区则都是客家人。
云南、广西、贵州的明代军屯都分布在好地盘大坝子,土著都被明军赶到更为偏远的山区去了。
明军还分布在浙江、广东、海南的卫所有军话方言岛存在,这些方言都被归为西南官话,也就是明代官话。 沉睡的湖 发表于 2025-4-17 09:41
清朝乾隆初年-->乾隆末年,大别山人(黄孝片)沿汉江北上,大部分分布在安康、商洛低山山区,少部分汉中西 ...
一滴墨水滴进大海里,能改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