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勤/神格化到人格化:后稷文化的国家叙事重构与文明合法性建构
神格化到人格化:后稷文化的国家叙事重构与文明合法性建构后稷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其神格化传说(如“姜嫄履迹生稷”“弃而不死”)与多地碎片化叙事,长期导致公众对其历史定位的认知混乱。尤其在陕西灵沼地区,后稷神格化叙事更深嵌于周人“剪商”的政治战略——周文王通过强化后稷“感天受命”的神权属性,构建“代天伐纣”的合法性,形成对商朝“天命玄鸟”神权体系的挑战。国家层面需以“去神格化的历史解构”“地方功能的战略定位”“古今叙事的分层转化”为路径,推动后稷从“神权象征”回归“人文始祖”,实现神话资源向文明共识的创造性转化。
一、神格化叙事的政治基因:从“神迹传说”到“合法性建构”
1.周人战略中的神权博弈
商周之际,商朝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构建“皇权神授”的统治合法性,周人则在灵沼一带(今西安高新区)重构后稷神话:将其母姜嫄“履巨人迹而生稷”的感生传说,与“天帝选任农官”的叙事绑定,形成“后稷代天司农,周人承天继命”的逻辑链条。周文王在灵沼修建“灵囿”“灵沼”等祭祀场所(《诗经·大雅·灵台》载“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通过盛大的后稷祭祀仪式,将周族始祖与“天命”直接关联,暗喻“商失其德,周受天命”,为灭商战争提供“天道循环”的理论支撑。这种神格化操作本质是政治舆论战,通过神话重构打破商朝的神权垄断,建立周人政权的合法性根基。
2.神格化叙事的双重属性
- 历史功能性:后稷神格化是早期国家建构的文化工具,其“神迹”本质是周人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神话包装,与商朝神权叙事形成“天命转移”的对抗性阐释;
文明局限性:过度神化导致后世对后稷的认知偏离历史真实,如“神鸟护佑弃婴”“天生知农”等情节掩盖了其作为上古农官群体代表的实践价值,引发多地对“神迹原发地”的无序争夺(如灵沼与武功对“后稷诞生地”的不同诠释)。
二、国家叙事重构:从“神权符号”到“人文始祖”的认知迭代
1.解构神格:锚定历史真实与文明主线
- 考古实证剥离超自然元素:结合陕西武功郑家坡遗址(先周文化核心区,出土大量青铜农具、碳化稷谷)、山西陶寺遗址(龙山文化农耕文明代表)的考古发现,论证后稷“教民稼穑”实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初农业技术革新的集体记忆——他可能是尧帝时期农官(《史记·周本纪》载“尧举弃为农师”),或周族早期部落首领的化身,其“神启”色彩是后世对农业革命的神圣化想象。
文献考辨回归人文叙事:从《诗经·生民》中提取“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种植大豆)、“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探索耕作规律)等实践记载,剥离“上帝居歆”(天帝享用祭品)等神权表述,聚焦后稷在选育良种、制定农时、推广灌溉等农业技术上的贡献,构建“农耕文明开拓者”的人格化形象。
2.分层定位:构建“一核引领、多元共生”的空间叙事体系
核心承载地:武功——历史真实性锚点
明确陕西武功为“后稷封地与农耕文明发源地”,依托《史记》“封弃于邰,号曰后稷”的记载,建设国家级后稷历史博物馆,陈列先周时期农耕工具、甲骨文“稷”字演变等实证文物,作为权威阐释中心,统一“后稷生于邰、官于尧、兴农于周”的核心史实,禁止其他地区宣称“出生地”“封地”等核心属性。
- 战略关联地:灵沼——神权政治的历史见证
定位灵沼为“周人神权叙事起源地”,以“遗址+文献+场景”三位一体展示:保留“姜嫄履迹”传说场景(标注“周人政治神话建构”),陈列周文王时期祭祀礼器,通过图文展板说明“周人如何利用后稷神格化挑战商朝神权”,将其转化为“早期国家合法性建构”的历史教育基地,而非单纯的“神迹发源地”。
衍生传播地:稷山、彬县、庆城——文明扩散的支线网络
山西稷山侧重“后稷农耕技术外传”,结合当地“稷山板枣”种植非遗,展示“五谷传播”的技术路线;彬县、庆城依托“公刘迁豳”传说,呈现后稷后裔在陇东发展农耕、建立城邦的历程,形成“核心史实统一、地方叙事分层”的立体化格局。
三、规范传播:从“混乱争夺”到“共识性记忆”的现代转化
1.学术支撑:构建“神话—政治—考古”互证体系
成立“后稷文化与早期国家研究中心”,联合历史学者、考古学家破解三大课题:
神格化的政治动因:解析《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等文献,揭示周人如何通过后稷神话重构,将“农耕始祖”升级为“天命代理人”,完成政权合法性转移;
传说传播的时空谱系:绘制“后稷传说扩散地图”,标明灵沼神权叙事(商周革命期)、武功史实叙事(汉代以后官方正史)、稷山技术叙事(唐宋农耕社会)的形成时序,终结“原生地”争议;
考古实证的文明定位:将后稷时代对应龙山文化向商周文明过渡阶段,论证其作为“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的文化符号意义,而非单一的神话人物。
发布《后稷文化权威阐释大纲》,明确“神格化叙事的历史工具属性”与“人格化叙事的文明本质”,为文旅开发、教材编写划定边界。
2.分层传播:兼顾历史深度与公众接受
教育领域:去神格化的人格化表达
中小学教材重点讲述后稷“观察节气、发明耒耜、教民耕种”的实践故事,提及灵沼传说时,说明“周人为推翻商朝,借助神话宣传‘天命所归’”,将其转化为“古代政治与文化互动”的认知案例,而非真实历史事件。
文旅场景:历史逻辑与体验价值的统一
核心遗址(武功后稷祠)严禁神怪化展演,祭祀仪式回归“敬农重本”的传统仪轨,凸显“农耕始祖”的人文庄严;
灵沼文化公园采用“双轨叙事”:一侧以雕塑、动画呈现“姜嫄感生”传说,标注“周人政治神话”;另一侧以文物展、历史年表说明“商周神权博弈”,让游客理解神话背后的政治逻辑。
数字平台:建立“知识分层”查询系统
国家文物局搭建“后稷文化数字库”,设置“历史真实”“神话传说”“政治功能”等板块,用户可按需求获取信息,避免混淆“史实”与“传说”的传播乱象。
四、文明共识的现代建构:从“地方符号”到“民族记忆”
1.仪式重构:超越地域的文明致敬
设立国家级“中华农耕文明大典”,主会场设于武功,分会场联动灵沼、稷山等地,仪程分为“溯源”(致敬后稷农耕实践)、“正名”(阐释神格化的历史作用)、“传承”(表彰现代农业成就)三部分,将地方祭祀转化为全民族对“劳动创造文明”的集体致敬,淡化地域竞争色彩。
2.符号转化:生活化的文明载体
开发“后稷耕读”系列文创,如农具造型文具、五谷主题非遗手作,将“教民稼穑”的人格化形象融入日常生活;
推广“后稷农耕文化研学路线”,串联武功(史实)—灵沼(政治神话)—稷山(技术传播),让参与者在“神话的政治起源—史实的文明本质”对比中,理解中华文化“层累建构”的特性,建立“神话为表、实践为本”的认知框架。
结语
后稷故事的国家叙事重构,本质是对中华文明“神权—人文—政治”互动逻辑的深度解码。国家层面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引,既正视灵沼神格化叙事作为周人剪商战略工具的历史必然性,又通过考古实证与学术研究,剥离其迷信外壳,彰显后稷作为“农耕实践始祖”的人文价值。唯有让多地传说成为文明长河的不同注脚——武功锚定历史根脉、灵沼记录政治智慧、稷山展现技术传播——才能使后稷从“神坛”回归“人间”,成为凝聚民族认同的“文明公约数”,而非地方争夺的符号标签。这一路径不仅破解了神话资源的阐释困境,更昭示了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层累建构、多元统一”的强大生命力。
陕西灵沼宗周文化研究中心
2025.04.16.
又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上古时代的很多人物或者部落名称,至今看来,依旧比较模棱两可。比如三皇五帝、女娲、伏羲、华胥等。现在流传的很多史料,也是神话传说混杂,很难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传说。 很实用的文章,让我学到了很多~~ 龙行达达 发表于 2025-4-16 23:13
很实用的文章,让我学到了很多~~
谢谢鼓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