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南下无望!高铁降温 湖北主动取消安恩张等7条高铁线路
安康南下无望!高铁降温 湖北主动取消安恩张等7条高铁线路在全国高铁建设依然火热的大背景下,中部大省湖北,做出了一个让人十分意外的大动作。湖北省在“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中,主动调减了7条高铁线路,包括武汉至贵阳高铁、武汉至南昌高铁、安恩张铁路、常岳昌铁路、仙洪监铁路、十堰至宜昌高铁、黄冈至安庆高铁。对于湖北为何会主动取消这7条高铁,在规划里也做出了详细说明。这7条高铁的推进不达预期,在十四五规划期内已经无法实现,所以主动取消了。其实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高铁降温已成必然。未来不止湖北,很多省份的高铁规划,都难实现。湖北主动取消这7条高铁,主要还是受国家新规和投融资制度影响。1、未纳入国家规划:如武汉至贵阳高铁和武汉至南昌高铁,因未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且涉及多省协调,最终被放弃。2、建设成本和效益问题:如十堰至宜昌高铁,因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投资大、人口少、效益差,国铁集团认为其建设必要性不强。3、政策限制:国家新规要求高铁需覆盖人口密集区域,且既有高铁能力利用率不足80%的,原则上不得新建平行线路。此外,湖北省在“十四五”期间也增加了一些项目,如花湖机场铁路联络线、武汉枢纽直通线东延线和荆州至岳阳高铁。这表明湖北省在高铁建设上仍有一定的推进力度,但更加注重项目的实际效益和国家规划的一致性。湖北省的规划调整绝非偶然。自2008年京津城际开通运营以来,中国高铁以年均3500公里的速度狂飙,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但2020年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高铁建设正式进入“冷静期”。这份被业内称为“高铁新政”的文件,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建设既有高铁的平行线路,规定高铁运营初期的能力利用率不得低于80%,为地方政府的“高铁冲动”套上了缰绳。以十堰至宜昌高铁为例,这条规划中的鄂西大动脉穿越秦巴山区,桥隧比高达85%,每公里造价超过2亿元。但沿线20公里范围内常住人口不足百万,预计客流量仅为设计能力的30%。当经济账遇上生态账,当发展冲动遭遇效益约束,项目的下马成为必然选择。这种取舍背后,是国家对基建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清醒认知,更是新发展理念在交通领域的具象化落地。在7条被调减的高铁线路中,武汉至贵阳高铁的取消最具典型意义。这条连接中部两大中心城市的高铁,表面看具有显著的战略价值。深入分析发现,既有沪昆高铁通道能力利用率仅65%,平行建设新线将造成资源浪费。更关键的是,项目涉及鄂湘黔三省利益协调,在跨省财政分担、线路走向等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困境,暴露出地方竞争思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之间的深层矛盾。黄冈至安庆高铁穿越的大别山区域,既是革命老区又是生态敏感区。项目不仅面临350公里时速高铁的环保审批难题,更要平衡老区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诉求。当建设成本突破300亿元大关,而直接受益人口不足200万时,决策天平自然向效益端倾斜。湖北取消了7个高铁,同时又增补了一些项目,体现了资源在集中化。在武鄂黄黄都市圈,高铁站点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接驳时间压缩至10分钟,这种“零距离换乘”理念正在重塑城市空间结构。而在江汉平原,汉宜铁路开行的“公交化”列车,以15分钟间隔实现城际通勤,开创了高铁服务都市圈的新模式。所以湖北主动取消7条高铁并非坏事,而是在后高铁时代,只有统筹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没钱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