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沼颂》:华夏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
《灵沼颂》:华夏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在八百里秦川的腹地,灵沼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关中平原沃野之上。这里不仅是《诗经》中"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的生态治国典范,更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所在。四千年前,当少女姜嫄在沼畔误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时,一个民族的文明基因就此奠定。
赫赫农耕始祖后稷,在这片沃土上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从野果充饥到五谷丰登,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灵沼见证了农耕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尧帝封稷的盛大典礼,不仅确立了农耕文明的正统地位,更开创了"以农立国"的治国方略。成均教稼园里,节气观测与农时指导相得益彰;辟学宫中,稼穑技艺与礼仪教化并重。这正是中华文明"耕读传家"传统的源头活水。
文王归丰后,在灵沼北畔建立祖祠,又修筑了灵台,将农耕文明推向新的高度。灵沼之畔的丰镐二京,既是政治中心,更是文明熔炉。在这里,周易封笔,周礼成型;在这里,儒道同源,文明交融。灵台祭天的袅袅青烟中,升腾着一个民族对天地的敬畏;沼池瑞莲的阵阵清香里,孕育着"德及骷骨"的人文精神。
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后稷世系的记载,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文明传承的曲折。张秉勤先生的考证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了二十代后稷薪火相传的完整谱系。从第一代后稷姬弃到末代不窋,五百余年的坚守与传承,铸就了农耕文明的不朽丰碑。
今日灵沼,古槐依旧参天,沼池依然潋滟。平等寺的晨钟暮鼓,仿佛还在诉说文王教化的故事;阿底邱吴的田间地头,依稀可见先民稼穑的身影。这片土地珍藏的不仅是农耕记忆,更是文明基因。当我们在重阳节祭祀后稷时,祭奠的是生生不息的农耕智慧;当我们吟诵《灵沼颂》时,传颂的是历久弥新的文明精神。
站在新时代的回望,灵沼的波光中倒映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年轮。从"教民稼穑"到乡村振兴,从"成均教化"到文化自信,农耕文明的基因正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这片沃土孕育的不只是五谷杂粮,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原乡;这里沉淀的不只是历史记忆,更是面向未来的文明底气。德政万邦的精神,传承到现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张秉勤
2025.03.30.
《灵沼颂》
不错不错 不错不错
https://pic.app.ixian.cn/bigface/20250226153806front2_0_625356_FmVfZEe30Pd5t18nbn1dr-BK5Lvn.jpg
多宣传宣传 不错不错 “故里”,是什么意思? 是家乡,也就是在那个地方生,那个地方长。“ 后稷”是在今天灵沼 区域生长吗? 非法组织吗? 做文化,也要尊重历史。不能无底线。祭祀后稷都可以。但不能臆造,失去真是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