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西安网官微 发表于 2025-3-10 09:37:11

潼关不止有肉夹馍,还是陕西最“金贵”的县!

陕西不止一面:
三秦大地上,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地理板块,有粗犷豪迈的陕北,有深沉持重的关中,也有钟灵毓秀的陕南。在大众眼中,陕西不是也不应被简单的定义为黄土地,当我们走近陕西每一片土地,他们也不止有一个面孔,细致观察,你看,陕西的另一面,正在被你我发现……



当人们提起潼关,舌尖总会不自觉地泛起肉夹馍的酥香,耳畔回响着“山河表里潼关路”的苍茫诗韵。

然而,这座扼守秦晋豫三省咽喉的千年雄关,真正的“金”字招牌早已嵌入大地深处——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潼关县黄金产量达7.3吨,以全省八成占比稳坐陕西黄金产业头把交椅。

自北宋采金史绵延至今,这片5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流淌着黄河的壮阔,更涌动着“华夏金城”的产业脉动。

2005年,中国黄金协会授予的称号如鎏金铭牌,将潼关的黄金基因刻入时代坐标。

当晨曦掠过小秦岭的矿脉,折射出的不仅是金属光泽,更是一个县域以“金”为笔,在黄土地绘就的高质量发展长卷。

1
华夏金城 东山再起

“天生有矿”,对于县域发展来说,是一份难得的先天优势。

潼关,就是那个“命里带金”的地方,从古时铁镐叩击山岩的回响,到现代化机器的轰鸣,潼关与黄金矿脉的对话延续至今。


在小秦岭陕西段潼关、洛南、华阴、华县等县市4000多平方公里广大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金、钨钼、铅、铁、石墨、大理石等矿产资源,黄金储量全国第二。

数据显示,潼关境内共有黄金脉线600多条,金矿以品位稳定、埋藏较浅、容易开采闻名。同时,中深部金矿储量丰富,目前已初步探明金属储量达400余吨。


如果追溯起来,潼关的金矿至少发现于战国,北宋年间黄金采炼的遗址尚存。相关资料记载,有“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的矿洞石刻,清代杨端本所撰写的《潼关卫志》中就有关于潼关唐代开采矿产的记录,自发现到开采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而大规模开采则始于明,桐峪、蒿岔峪等峪道都发现有不同朝代的矿洞遗址,仅麻峪就有72孔。由此可见,当时的采金活动已达到相当规模。


建国以后,潼关县黄金产业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地质勘查,七十年代末黄金工业开始起步。

国家开放金矿开采权后,潼关跟其他地方一样,采用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经营模式,一时间,潼关黄金开采热潮蔓延开来。

1985年,潼关县黄金产量过万两,跨入全国产金万两县行列。1992年,潼关县黄金产量突破6万两,位居全国第三产金大县。1998年,潼关县黄金产量突破10万两。

这样的发展速度,于全省黄金工业发展是史无前例的,如此势头也让潼关在2005年冠上了“华夏金城”的名号。


彼时,潼关年产黄金达15万两,累计给国家交售黄金204万两,上缴利税5.4亿元。


黄金产业对潼关当地发展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数年时间里,潼关黄金产业产值一直占工业生产总值的75%,从业人员占全县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

高光时期,潼关县与黄金产业有关的企业多达456家,选矿厂就有26座,直接从事采掘、冶炼和间接从事相关服务的人数多达15万人。

在这个过程中,潼关县逐步形成了覆盖采、选、冶、加工、交易和多种金属回收利用等产业链环节。


但正如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疯狂的掘金被资源、生态的当头棒敲醒。

2011年,潼关县入选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潼关县迎来了“人生”转折点。

面对已探明的地表浅部黄金资源日渐枯竭,面对山区植被覆盖骤降、河流重金属超标、尾矿库隐患等等造成的生态危机,面对黄金开采引发的区域争议,面对这一支柱产业急剧萎缩带来的发展式微……

复杂且突出的县域发展难题,该如何理顺并解答?潼关下定了改革的决心。


一方面,拥有丰厚资源的黄金产业自然不能抛弃。

但黄金开采从粗放走向精细化,从乱象丛生走向秩序化,无疑要经历转型的阵痛,而这正如凤凰涅槃,先浴火,再重生。

潼关选择了既减又增的思路。

减:减产或关停技术装备落后的矿山,缩减整合采矿企业;实施矿山整治行动,治理早期黄金开采遗留下来的如“楼上楼”和采空区等重大安全隐患。

增:增加投资进行项目升级、生态环境治理,增强绿色矿山概念;延长产业链,填补产业链高增值环节的缺失;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尾矿综合利用与废料转化利用;引进数字技术赋能采矿安全监测。

黄金产业转型初具规模——这是潼关的路径,这条路,潼关也越走越宽。


当下,潼关推进探矿、产业链完全不同早期。

在探矿增储方面,重视专家视角,更加频繁的邀请学者专家参与潼关探矿与采矿的论证与实践,研究破解困扰小秦岭中深部勘查技术难题。同时支持采矿权企业在已有采矿权下部,申请中深部勘探权。

产业链方面,潼关提出打造西北地区首个“百亿黄金产业集群”,补全补强“探、采、选、冶、贸易、精炼、深加工、尾矿利用”全产业链。

特别是大力发展金精粉、金饰品贸易,深度挖掘黄金文化等高增值环节。


例如黄金在首饰方面的利用,潼关数次向深圳、珠海等先进珠宝设计研发团队借智借力,弥补自身在黄金饰品设计与加工方面的短板,在金饰品研发设计、加工、批零贸易、自营进出口等领域寻找新增长空间。

而颇具名声的潼关首饰城,通过升级改造着力打造西北地区金饰品集散中心。这一举措不仅吸引了众多黄金首饰加工企业前来投资办企,也为外地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购物体验,叫响“潼金”品牌。


黄金精炼加工方面,充分发挥中金冶炼、聚泰、中陕核等创新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目前,中陕核氧化钼生产线扩能项目正在加快实施;实施黄金精选冶技术提升项目4个,黄金难选冶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正在加快实施的汇能多元素金精矿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处理多元素金精矿18万吨,年产黄金10吨、白银36吨,还能最大程度回收铜、铅、锌等有价元素。

目前,汇能有色已有8条生产线投入使用,贵金属精炼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一期工程预计于2025年上半年建成,届时年产值可达50亿元,助力潼关黄金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和转型升级。

同时,潼关在积极拓展工业用金等领域产品。着力开发键合金丝、银丝,积极开发金盐、银盐、金板等产品,尽快突破工业用金、医药用金、航空航天用金等高端领域。

汇能多元素金精矿综合利用项目

数据显示,2024年,潼关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其中黄金产值42亿元,占比46.6%,相比过去的极高占比,这一数值已经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

当然,这是潼关黄金产业转型的结果,也是潼关不断发现县域发展新的可能性的过程。

近些年来,我们也能明显的看到,潼关县发展战略从“生态立县、旅游兴县、黄金强县”到“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的转变,以黄金产业为龙头构建起“3+N”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不拘泥于黄金产业,并凭借黄金等自身资源基础和生产要素,发力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今年的计划安排中,潼关突出新材料产业,力争中陕核节能增效提升项目、聚泰全钒液流储能电站装备制造项目6月底建成投产。

深化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协同联动融合,加快国能共享储能项目、110千伏园区输变电工程建设。支持金国电子等企业提升再生金属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


除过黄金之外,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关隘,潼关有讲不完的精彩故事,其文旅产业“一城三园一街”布局成效显现,逐步形成以潼关古城景区为龙头带动的全域旅游体系,叫响“山河表里千古潼关”文旅品牌。

全国知名的潼关肉夹馍亦是一张闪亮的名片,潼关今年还将确保肉夹馍食品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肉夹馍冷链物流集散中心6月底前建成投用,助力潼关肉夹馍产业握指成拳、乘势发展。

特色产业亦做的有声有色,潼关软籽石榴、樱桃、连翘、黄花菜、花椒等特色农林产业稳步向好,“一镇一业”聚集形成规模优势,助农惠农。

山、水、关、城、金,当黄河水与秦岭山脉碰撞,当天下名关与古城底韵相遇,闪着“金”光的潼关,丰富的资源要素,支撑起县域经济发展愈加强劲的力量。

这只“金凤凰”,正在起飞。
2
千年潼关的
山 河 关 馍

来到了潼关,除了黄金,自然少不了欣赏与品味“一山一河一关一馍”。

潼关南依秦岭余脉,北临黄河天险,自古便是“三秦锁钥”的军事要塞,杜甫曾以“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形容其险要。

作为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百余起战事造就了潼关古关、古城、古战场的厚重与辉煌。

同时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各路美食汇聚于此,潼关肉夹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而与众多美食的源头故事一样,潼关肉夹馍的起源同样与历史知名人物有关:有说最初的潼关肉夹馍是由白起发明的,制作技艺成熟于隋末唐初,在其发展过程中,酥脆掉渣的千层饼借鉴了胡饼的制作方法并不断改进、完善,卤肉时的配料采用了药王孙思邈提供的秘方。

当年,骑马打天下路过潼关的秦王李世民,品尝潼关肉夹馍时,发出了“妙,妙,我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的赞叹。


而抛却历史人物光环的加成,从食物角度探究,潼关肉夹馍的千层饼坯与关中平原主力农作物密不可分,而冷卤肉技法源自戍边将士保存军粮的智慧,同时亦是潼关作为关隘驿站方便过往旅客携带和食用的绝佳选择。

千百年流传下来,人们吃的是饼酥肉香的肉夹馍,品的是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如今老潼关美食街的不少店铺,仍沿用古法夯土窖炉烤饼,炉火昼夜不熄如古城烽燧。

同时,潼关县通过壮大培育“潼关肉夹馍”劳务品牌,创新零工市场服务模式,探索出一条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灵活就业为支撑的富民强县之路。截至2024年底潼关肉夹馍已在全国开设门店3万余家,带动就业10万余人,经济产值达60亿元。

非遗技艺正通过中央厨房模式走向全国,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军事哲学在新时代飘香。


我们吃着让人欲罢不能的潼关肉夹馍,自然少不了细细品味千年潼关的山与河。

潼关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渭、洛三河在此相拥,形成“鸡鸣三省,浪卷三河”的壮丽奇观。


特别是在潼关古城,站在潼关博物馆三楼,看滚滚黄河东流去,将黄渭洛交汇胜景,尽收眼底,是观览三河交汇的绝佳之地。


而在潼关古渡口这一潼关最为古老的遗迹里,也夹杂着早年潼关人脑海里对于繁华的记忆。

势如虎踞的潼关东城门伫立在黄河岸边,从东城关沿坡而下,河边就是潼关渡口的位置。每天这里南北货船往来,承载着秦晋黄河两岸物资交流、人员交往,其繁忙程度不亚于沿海港口,因而这个地方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是以港口来称呼的。


港口船舶从一叶孤舟到两根木棍连接起来的合船,大一些靠人力拉或燃煤动力的拖轮,后来发展到烧汽油马达的摩托艇,这些河里使用的交通工具都曾在渡口出现过。


“百二秦关万古雄,片帆黄水渡西风”袁枚的这首《过潼关》亦说明了万里黄河最为著名的古渡口——黄河大拐弯处的潼关古渡之辉煌。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潼关黄河渡口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历史角色:黄河对岸的山西是日军占领区,而潼关渡口则成为中国军队守卫我国大西北、大西南的最后防线。这里驻扎着中国陆军最精锐的第一师,他们的口号是:誓与潼关共生死,不让日军跨过黄河一步!


同时,潼关黄河渡口是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向华北战场输送部队的最主要通道:宁跳黄河绝不投降的八百勇士即是从潼关黄河渡口兵出潼关的;威名赫赫的川军122师,亦是从此渡口奔赴华北战场,英勇抗敌;无数中华英勇儿女,纷纷从潼关黄河渡口踏上征程,义无反顾地投身华北抗日前线……

八年抗战,为了捍卫黄河,捍卫潼关黄河渡口,潼关的父老乡亲与驻守的士兵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抗击日寇、守卫家园的英雄史诗。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

1970年,风陵渡黄河铁路大桥开通,潼关古渡航运业务逐渐萎缩。1994年,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通车,潼关古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悄然而落寞地远离了曾经的辉煌和繁华……

如今,潼关古渡虽已不再是主要的航运枢纽,舟楫往来的热闹景象已成为过去,但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依然不可估量。

如今的潼关古渡,已经成为游客亲近母亲河、体验渡口文化、品鉴黄河文化、游览黄河美景的壮美景区。


而依旧雄壮的黄河美景和潼关古城,仿佛在向我们发出召唤,来潼关吧!在这里,观赏三河交汇之处气象万千,感受黄河古渡之千年古韵,更细细品味这座千年古城的现代化建设。


大耳将军 发表于 2025-3-10 10:07:33

不错不错

zhizhe 发表于 2025-3-10 11:15:21

不错好地方

石川河 发表于 2025-3-10 12:14:20

潼关是个好地方

风中的百合花 发表于 2025-3-10 12:27:51

祖国的大好河山,风景美如画。

静的思语 发表于 2025-3-10 12:49:10

潼关是个好地方。

firstlove 发表于 2025-3-10 12:56:53

是个好地方

原始森林 发表于 2025-3-10 17:10:46

金矿比较多

江柳烟云 发表于 2025-3-10 18:45:26

赞赞赞赞

亲爱的路人幸福 发表于 2025-3-10 20:34:53

这个可以

人潮里我很好 发表于 2025-3-10 20:34:57

这个不错

飘摇365 发表于 2025-3-10 20:45:29

长知识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潼关不止有肉夹馍,还是陕西最“金贵”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