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水文南巷多家商铺使用“生鲜灯” 监管部门:将依法处理
水文南巷有商家在使用“生鲜灯” 常去菜市场的市民可能都见过一种“美颜神器”——红色外壳的照明灯。不少卖生鲜的店铺会挂着这样的灯,在红色灯光照射下,肉类色泽显得好看,水果也显得娇艳欲滴,让人购买欲望直线上升。可一离开灯光区,这些商品就“颜值”骤降,可谓“卖家秀”与“买家秀”的差距。近日,有市民向“钟楼下·民生热线”栏目反映,碑林区水文南巷有多家生鲜店依旧在使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明令禁止的“生鲜灯”。2月23日,记者实地进行了走访。 记者走访: 部分商家在使用“生鲜灯” “生鲜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调整光照颜色让食品看起来更新鲜的灯具,它可以发出红、黄、蓝、绿等有色光,满足多种照明需求,让食物变得更有卖相。然而,灯光的照射会导致消费者很难看清食物的真实面目,影响对食物新鲜度的判断。 23日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水文南巷,路北各类生鲜店一家挨着一家。记者注意到,不少店铺都在使用“生鲜灯”,红色的灯光打在水果上,使其看起来格外新鲜诱人。红彤彤的苹果、鲜嫩的草莓、色泽鲜艳的橙子,在“生鲜灯”的映照下,仿佛被赋予了一层“美颜滤镜”。 在一家水果店,记者看到货品上方安装着三盏“生鲜灯”,灯光直接照射在水果上。记者随手拿起一个苹果观察,发现在自然光线下,苹果的颜色并没有那么红润。 市民声音: 水果买回家后发现和店里看到的不一样 “明明在店里看着很新鲜的水果,买回家却发现颜色暗淡,口感也一般。”一名路过的市民告诉记者,自己以前经常在这里买水果,灯光下,水果看起来确实好看,不由得就想买。但有时候买回家才发现,和在店里看到的不太一样。 市民陈女士也认为,“生鲜灯”是被禁止使用的,但是这些商家还在用,感觉是有意地在误导消费者。 在另一家水果店铺内,记者同样发现了“生鲜灯”的身影。记者询问了店铺的老板,为何还在使用“生鲜灯”。老板说:“习惯了,一直用这种灯,突然换也不太适应。而且换灯还得花钱。”而且他表示,用灯光只是为了照明,不会影响水果品质。 因为具有不错的“美颜”效果,“生鲜灯”广受商家的欢迎。记者在某电商平台发现,“生鲜灯”销量一直不错,有的店铺显示已售1万单,并宣传道:“好生意都用‘生鲜灯’”。产品介绍页面上,显示红黄光源可用于熟食,绿白光源用于蔬菜,红白光源用于鲜肉、海鲜、水果等,买家可以根据需求购买不同种类的灯具。 事实上,“生鲜灯”的使用长期以来饱受争议。对于食品安全来说,“生鲜灯”本身不会对食品造成直接的危害,因为它是一种冷光源,灯光不会加速食物腐败或者影响其质量。但如果商家利用“生鲜灯”掩盖食品的真实情况,消费者被“生鲜灯”误导,购买了不新鲜或不合格的商品,就可能损害自身利益和健康。 监管部门: 开展执法检查依法进行处理 24日,记者将水文南巷多家生鲜店使用“生鲜灯”的情况反映给了碑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对方的协调下,记者又联系了张家村街道市场监管所的工作人员。 据该所工作人员介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于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使用‘生鲜灯’肯定是违法的,《办法》发布后,我们就对辖区的农产品市场和生鲜店进行了查处整治,现在肉食店已经没有用‘生鲜灯’的了。”该工作人员表示,将立即对水文南巷开展执法检查,对违规使用“生鲜灯”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勒令商家对照明设施进行更换。同时,将加大对新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商家和消费者的知晓率,加强对生鲜食用农产品销售环节的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文/图 记者 袁玥
府东一路早市也是如此。 严厉打击生鲜灯 批发市场卖肉的也是这样 。 基本上没人管。 依法惩戒 越南大力裁撤这些有关部门,600多个县级分局,国资委也裁撤了… 窗口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