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联花开 ——一个女性教育工作者的前半生
丁联花开——一个女性教育工作者的前半生
我把我的这篇小文的题目叫做“丁联花开”,是因为我最近看了一部小说,名字叫《丁香花开》。欲知其中的缘由,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丁香花开》——诗意般的小说
关于《丁香花开》的开头,读第一遍的时候,由于如今的生活节奏,或者人心的浮躁,或者海量信息的冲击,我几乎没有耐心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读第二遍的时候,又由于我对小说有了大概的了解,那味道就完全不同了。
这里,我引用一下《丁香花开》的开头:
春秋冬夏,早晨最先起来给鸽子镇掸尘的,永远都是学生。
冬寒料峭的拂晓,大地苍茫一片,黑夜还未完全苏醒,鸽子镇的柏油路上,便出现一群群少年,有骑自行车的,有步行如飞的,偶尔也有家长骑着摩托车送孩子去学校的。
这些少年,肩膀上挎着沉重的书包,紫红色的,深蓝色的,也有大红色的……他们从马路的东边或者西边,共同走向坐落于鸽子镇街道的夏冶子弟中学。
这个开头,点出了故事要讲的是学生,是鸽子镇夏冶中学里的学生。慢慢品读,便有了画面感,便有一种诗意的美。所以,给我的感觉,《丁香花开》是一部诗意般的小说。
二、如何读懂《丁香花开》
与一般小说偏重于故事性不同,《丁香花开》则偏重于理性与思辨性。这是作者整个职业生涯,或者说是前半生工作、生活的回顾与总结。
《丁香花开》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读者必须静下心来慢慢读,要读进去,才能把小说的“味儿”读出来。比如,“月光手帕”这一章。我感觉,作者对这一章节是下了功夫的。作者以“月光手帕”为题目,设计了开头与结尾,让学生进行填写。如果不耐心阅读,就会一带而过,甚至不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这是很可惜的。
三、丁香花的含义
按照江芸与刘蓉的对话,丁香花“它孤寂而不自卑,纯洁而执著,向往自由,有很强的抗挫力”“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却依然追求着理想……那么执著和真诚……”(《丁香花开》第103页)
长久以来,人们常以丁香花的含苞未放比喻愁思郁结难以排解,是文人刻意寻找的寄托。而我在小说中读到的是主人公江芸的“孤寂”。这孤寂有来自于家庭的,也有来自于学校的。但这孤寂只是淡淡的,短暂的。江芸没有悲苦,没有幽怨,没有愁思,她总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振作起来。这就是一个现代的知识分子。整个作品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我们可以看看那个意味深长的最后一个章节“迷雾印象”。
四、我最喜欢那一朵丁香花?
在读完了《丁香花开》之后,我眼前浮现的是刘庆丽、赵辉、何武强、王睿娜、小禾、小苗……这些都是一朵朵盛开的,或者将要盛开的丁香花。如果要我说出,我最喜欢哪一朵丁香花,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江芸这朵丁香花。《丁香花开》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江芸就是作者鹿丁联的化身。
从上中学到当民办教师,从上师范院校到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从退休之后到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我看到的是一个国家的变迁,我看到的是鹿丁联的人生。
鹿丁联的人生一步一个台阶。我把《丁香花开》看作是“丁联花开”。从含苞到盛开,大自然中,没有任何一朵丁香花的花期比“丁联花’的花期更长,更娇艳,更美丽,更能给社会带来价值。
鹿丁联,她的年龄稍长于我,我们仍然算是同龄人。我们都在中学教过书,我就没有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坚守下来。鹿丁联不仅坚守了下来,而且这是一个真正的辛勤的园丁。她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她还把自己宝贵的经验落到了纸面上。面对鹿丁联,我只能说,我是佩服的。我知道,无论哪个年代,无论哪个社会,都需要她这样的人。
现在,鹿丁联把自己整个教书生涯中的做法,收获,心得,甚至失误,都融入到了《丁香花开》之中。我不能肯定《丁香花开》的价值有多大,我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一个教师的心血之作。我不敢说这作品对一个教师或者家长有多大帮助,我可以说,潜下心来认真读一下,是没有害处的。大学同窗4年,我不敢说我对鹿丁联有多了解,看了《丁香花开》,我知道了,鹿丁联都在《丁香花开》里边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