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回顾
2017年至今,过去八年,陕西灵沼宗周文化研究中心专注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丰硕。部分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其余也将按计划推出。具体成果如下:一、大禹治水河道新论:经研究明确,大禹治丰时新开的丰水下游河道,实乃人类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此发现为水利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丰水东注”成因阐释:从现代水利科学视角,通过精确测量海拔高程,深入考辨了《诗经》中“丰水东注”这一历经千古争议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具有说服力的一家学说。参考《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河/大禹治丰考》。
三、周先公世系疑义破解:针对《史记》记载中“后稷卒,子不窋立”,父子间存在五百多年跨度这一不合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清晰合理的解释,完善了周先公世系研究。《张秉勤/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陇东庆阳》
四、后稷诞生地与灵沼战略意义:厘清了后稷诞生之地多地争诉的合理性,并深入分析了周文王战略东移至灵沼的缘由。周文王定位这里是生姬弃所踩的那个脚印并修筑灵沼,旨在为推翻殷商王朝寻求合理性,将其定位为始祖诞育之地,即踩脚印生后稷之处,揭示了灵沼在周王朝崛起中的重要战略意义的皇权神授,并精准定位灵沼是武王革命的根据地,灵沼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参考》伟大的灵沼》、《再探农耕文明发祥地》、《改变中华文明进程的圣地灵沼》等。
五、灵囿功能还原与演变:为灵囿正名,指出周文王所建灵囿最初是农业科研场所,饲养麋鹿、白鸟等皆为农业生产服务。随着后世土地用途改变,其功能被误读。如今各地农科所的功能与灵囿一脉相承,同时说明了各邦国皆有灵囿的原因,以及灵囿后来发展为公园和农业研究机构的两个走向。参考《我为灵囿正名》。
六、中华文明与气候关联:依据百年考古成果,创新性地定义北纬34度为中华文明线,并提出适宜农耕的温暖湿润气候带,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五千年的重要气候因素,为中华文明传承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张秉勤和他的中华文明线》。
这几年发表的《灵沼颂》、《灵台颂》 、《灵囿赋》等也可以做为参考,内容多有提及。
张秉勤 2015年1月24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