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西安网官微 发表于 2024-12-24 09:37:40

国家全新标准下,西安这个区位列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城市产业发展中占据着颇为重要的分量。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约30%的高新技术企业、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2023年,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约14%;实现工业增加值9.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3%。

高新区在技术发展、产业构成、经济贡献等多方面的贡献可见一般。

而随着今年工信部关于新版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布,在新版评价标准中,西安高新区会处于什么位置,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今天,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的发布,便揭开了疑问。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


XI'
AN
新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西安高新位列全国第五
今年10月份,工信部发布“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正式公布新版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是引导高新区聚焦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工具。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高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重点,所承载的战略任务也有所变化,综合评价的导向也随之改变。

国家科委、科技部先后发布6版指标体系,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力推动了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此次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7版《指标体系》,从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突出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引导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新版《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43个二级指标和5个表外减分项构成。

向上滑动阅览

在指标设置上,一级指标由上一版的5个调整为6个。二级指标由上一版的46个调整为43个,其中,定量指标40个,定性指标3个。与上一版相比,新增指标9个、调减指标12个、优化调整指标10个,引导国家高新区不断强化技术策源、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功能,更好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国家高新区实现和引领高质量发展。

以此为对照,我们再来详细分析工信部最新发布的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

公开的评价结果,分为了综合评价前50名以及工业总产值、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优质企业数量、营商环境等六个单项评价前20名排名情况。

向上滑动阅览

在综合榜单中,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拉开了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序幕。数十年来,中关村成为代表中国高新技术的一张名片,而在此次榜单中,也位列国家高新区第一。

其后,分别为深圳高新区、上海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

西安高新区位列全国第五,是中西部地区唯一进入全国前五的国家级高新区。

在近些年关于高新区或园区发展的相关榜单中,西安高新区多数排在第十左右的位次,此番列入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第五,属实是不错的成绩。

而在排名前10位的国家高新区中,位于东部地区有7个,中部地区1个,西部地区2个,东部及沿海地区优势依旧十分明显。

在六个单项评价榜单中,西安高新区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居全国第二,工业总产值、优质企业数量和营商环境三项指标位居全国第六,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两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七。



XI'
AN
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西安高新区有何亮点
新版《指标体系》的发布,在进一步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推动高新区更加注重发展质效,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不断推动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深化开放合作和国际化水平。

例如,注重企业全链条培育,以抓大、育小、培优为导向,在继续关注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的基础上,新增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主体,引导高新区进一步激发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和动力;注重高能级高水平载体平台集聚,设置研发机构、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等相关指标,为创新创业创造添成效、增活力。

而西安高新区,此番取得全国第五的优秀成绩,离不开在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营商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力。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成立于1991年的西安高新区,至今已有33年。

从实力看,西安高新区为西安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小的体量,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2.55亿元,占到全市的27.7%,不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引擎”的角色。

工业总产值作为单项评价的“子榜单”之一,西安高新区位列全国第六。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西安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844.2亿元,同比增长9.4%;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达3650.32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先进制造业比重达到79%,而光电子、汽车已成为西安高新区两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也是评价高新区发展水平的主要方面。

颇为亮眼的是,西安高新区取得了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单项评价“子榜单”的第二,仅次于中关村科技园区。

数据显示,西安高新区近三年推动高校院所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超过1000个,技术合同交易额从460亿元提高到1100亿元,2023年达到1505亿元,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8.5%。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的支撑,来自于西安高新区及在区企业、高校、院所等各主体的努力。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

西安高新区手握丰富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资源,这里集聚了西电、西工大等一批高校,拥有各类科研院所49家,获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66家,聚集硬科技创新人才超过14000名,建成博士后科研平台122个。

并且近年来,扎实推行实施“一院一所一校”成果转化模式,面向科研单位发布需求榜单,引导高校院所“打破藩篱,走出围墙”,让技术成果变成样品、做成产品、形成产业、走向市场。

同时,西安高新区持续升级“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加速体系,实施科创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培工程,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而在西安成为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后,西安高新区作为西安“双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在继续发挥科创、研发、转化实力上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例如落址在高新区的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将在推进前沿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发力。同时,西安高新区还聚集着西电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高能级科技转化平台。

这些,均成为推助西安高新区发展的强力支撑。


同时,在产业布局上,两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助力西安高新区形成了全球技术水平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存储芯片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龙头引领区域产业成型成势。

像汽车产业,在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下,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加速向园区聚集,这些企业不仅包括天津鹏翎这样的国内行业“领头羊”,还有法国埃顿、法国泰富集团、西班牙通林等国际知名厂商。

再例如电子信息产业,三星、美光等龙头企业带动下,西安高新区还招引培育了信泰、空化、住化等一批上下游企业,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壮大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从2021年西安高新区迈入第30年后,“双城”建设让高新区重新梳理区域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路径,赋予了区域更大的生长空间和增长潜力。而成为西安“双中心”核心承载区,无疑又为区域创新发展加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各大城市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竞争愈发激烈。作为西安产业经济高地,西安高新区,未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ta,也将以硬实力挑起更重的担子。

阳光阳光 发表于 2024-12-24 09:59:44

hatejun 发表于 2024-12-24 10:03:02

真不错点个赞

firstlove 发表于 2024-12-24 10:08:32

不错

ixian6686 发表于 2024-12-24 11:41:35

点赞

苏之前 发表于 2024-12-24 11:41:43

努力!加油!

此用户已注销 发表于 2024-12-24 12:06:24

{:mocs_30:}

Aren-E 发表于 2024-12-24 13:08:27

高新三期!高新三期!高新三期!

长安读史 发表于 2024-12-24 13:19:27

点赞 加油

哗忆哆 发表于 2024-12-24 14:33:17

浏览官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全新标准下,西安这个区位列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