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铁钟
家乡的铁钟 李士伟 参观过西安小雁塔(荐福寺)的朋友不知是否注意过,靠近南门的钟楼廊檐下挂着两口钟,估计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其中的一口铁钟来自我的家乡牛东村。我的家乡鄠邑区牛东村原名“留犊村”——相传老子骑牛入关西行,青牛曾留犊于此,后居人成村,因名“留犊村”。铸造于明万历十九年、现存草堂寺的大铁钟上记有“留犊村”之名,这是长期以来据以佐证村名的重要实物。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后,村人因“留犊村”含义不佳、闻之不雅,故以村处原留犊地点之东,遂更名为“牛东”,后一直沿用至今。过去称有城墙的村子为堡,而牛东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解放前都有城墙保护,当地人依据规模差异分别称为牛东大堡、中堡和小堡。现代人按方位又称为东牛、中牛、北牛。东牛村以孙姓、贾姓、王姓为主,中牛村以崔姓、郭姓、刘姓,北牛村绝大多数为李姓。 我家老房位于北牛村中部,房子坐北朝南,八十年代初还保留有三间宽、三进深的宅院。听爷爷、奶奶讲,堡子解放前只有一条东西向街道,住着二、三十户人家。村周围有城墙围护,有东、西两座城门(西门较为宽大),东门匾额为“金汤永固”,西门上书“西望长庚”。到解放时,除了城墙和城门,北牛村还存留有六处古建筑:西门外的三官庙(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三官),坐北朝南、三间两进;西门城楼上的关公庙,关公手握一杆长刀;村中央的菩萨庙,庙前有口铁钟;东门内的李家祠堂,两间两进,院内有两棵老柏树;东门外的玉皇庙,面宽两间;北城墙外的无量庙,为一间面宽的小庙,供奉着无量神。
(现存北牛村三官庙)
六十年代后期破四旧时,三官庙、菩萨庙、玉皇庙和无量庙内的塑像等物品被完全破坏,城墙和城门、关公庙、玉皇庙、无量庙也被拆除。稍后,菩萨庙内安装了磨面机改做电磨房使用,李家祠堂改造为醋房酿造食醋,三官庙改做了饲养室。 八十年代初,菩萨庙、李家祠堂先后被拆除。三官庙则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直到2003年村民李国治等牵头捐资予以修缮,幸得保全。2017年村民张兰婷、崔凤英、马粉兰等带头筹资重塑三官圣像,延续了三官庙香火。 五十年代末村里曾成立过东、西两个生产队,东头的生产队是在一棵大树上挂了口大铜铃,队长摇铃召唤社员下地劳动;西头生产队就把菩萨庙前的铁钟搬到了三官庙前,队长每天敲钟召集社员干活。每当上工时,东头的铃声清脆响亮,西头的钟声洪亮悠长,铃声和钟声在村子上空交汇、回响,这声音贯穿了我的童年时光。中苏关系紧张、全国都忙于备战挖地道那段时期,铁钟还曾一度被牛东公社征用,挂在公社门前作为警报钟使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包产到户、生产队解散时,那口闲置的铁钟被存放在三官庙内,之后便被人淡忘。直到1996年左右住在对面的人家有天早上看到庙门大开,进去查看后发现铁钟不见了,地面上还有铁钟被滚动过留下的痕迹,才短时间引起村里人的注意。听父辈人讲铁钟上还有铭文,上两辈的李步渼曾专门拓印过。1998年李步渼去世后,其拓本也不知去向。 我在中年后开始关注家乡的人文历史,常向村里长辈人请教过往情况,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据传北牛村李姓先祖为山西人氏,明初移民到永寿县北罐罐沟(该沟沟垴有眼清泉,宋时县令吕大防组织民众用一头大一头小的陶罐形管节,前后套接、引水入城,故称罐罐沟),后曾往返鄠县做贩运生姜的生意,经常路过留犊村,感觉是块风水宝地,约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前)移居到留犊村。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始祖为李景昭,第二代为“文”字辈,第三代为“宗”字辈,第四代为“邦”字辈……,第十九代为“世”字辈,第二十代为“步”字辈,第二十一代为“秉”字辈,第二十二代为“士”字辈。 2024年10月中旬,姐姐李慧敏从网上获悉:西安小雁塔钟楼有口铁钟的铭文中有“留犊村”字样。我听闻后,便专程去查看。
小雁塔钟楼东侧的廊檐下挂有一大一小两口铁钟,南面的小铁钟口径65厘米,厚度2厘米,通高69厘米。钟体有铭文,记述了铸钟缘由和施主姓名。 铭文全文为:大明国陕西布政司西安府鄠县花园(里)留犊村南北三社众信,各发虔心、略辏资财,铸造北村观世音菩萨殿前鸣钟一口,祈保各家平安、户户兴隆,二陆时中吉祥如意。社首人等:孙天用张氏、孙书崔氏、郭朝羊李氏、王重卿刘氏、孙荣李王氏、贾朝用李曹氏、崔朝闫氏、郝文荣崔氏、纪良贾氏、崔世峰肖氏、郝进成李氏、郝文用孙氏、李廷美张氏、贾廷肖崔氏、王登肖张氏、纪朝门氏、纪朝金贾氏、贾廷果孙氏、孙世科张氏、崔永锡张氏、李佑崔氏、孙印贾氏、李羊春王氏、孙世库张氏、李亮崔氏、崔卞河李氏、李邦雄鲁氏、李邦吉孙氏、化羊道人杜教通、李营王氏、李邦英崔氏、李坤张氏、李邦正王氏、李羊崔氏、李邦荣赵氏、李万刘氏、李邦秦孙氏、李聚张氏、李邦花屈氏、李九叙关氏、李邦升刘氏、李朝伦孙氏、李邦信孙氏、李应乾刘氏、李邦气贺氏、李库肖氏、李邦恭王氏、李朝聘张氏、李邦定崔氏、李羊夏鲁氏、李邦辛张氏、李福张氏、李邦保、李羊肖氏、李积贾氏、李宽郝氏、李川孙氏、李忍王氏、李羊木郝氏、李峰王氏、李羊林倪氏、李朝海乔氏。万历二年十二月吉日造,泾阳县金火匠人陈言、陈位、男 陈光。 从铁钟铭文即可确认,这口小钟就是失踪多年的北牛村菩萨庙铁钟。明朝万历二年即为公元1574年,屈指算来距今整整有450年了。这口铁钟的铸造时间,比万历十九年铸造的草堂寺铁钟还要早17年,更是“留犊村”村名的直接实物凭据。
布施铸钟的共有六十对夫妻和两名个人,其中李姓“邦”字辈(李姓第四代)共有十四人,即李邦雄、李邦吉、李邦英、李邦正、李邦荣、李邦秦、李邦花、李邦升、李邦信、李邦气、李邦恭、李邦定、李邦辛、李邦保。对照保留下来的族谱,铁钟上李邦雄、李邦英、李邦信、李邦恭四人的姓名与妻子姓氏,都与族谱上的完全重合。这口铁钟,承载着李姓先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对后辈的美好祝愿。
站在曾经朝思暮想过的铁钟前,用手轻轻触摸略带铁锈色的钟身,仔细端详着一个个拙朴的铭文文字,不禁令我感慨不已。遥想1958年大炼钢铁之时,村里三官庙的大铁钟和关公庙的长铁刀都被化为铁水,小铁钟也曾侥幸逃过一劫。再次经历近三十年的磨难,虽然目前还不清楚这么多年来铁钟如何辗转来到的小雁塔,但终能失而复现、得见真容,也算是件盛世幸事。相比目前仍在野外露天放置的诸多文物而言,铁钟现安放于小雁塔钟楼,或许是目前最好的归宿了。
家乡铁钟
家乡的铁钟 李士伟 参观过西安小雁塔(荐福寺)的朋友不知是否注意过,靠近南门的钟楼廊檐下挂着两口钟,估计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其中的一口铁钟来自我的家乡牛东村。我的家乡鄠邑区牛东村原名“留犊村”——相传老子骑牛入关西行,青牛曾留犊于此,后居人成村,因名“留犊村”。铸造于明万历十九年、现存草堂寺的大铁钟上记有“留犊村”之名,这是长期以来据以佐证村名的重要实物。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后,村人因“留犊村”含义不佳、闻之不雅,故以村处原留犊地点之东,遂更名为“牛东”,后一直沿用至今。过去称有城墙的村子为堡,而牛东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解放前都有城墙保护,当地人依据规模差异分别称为牛东大堡、中堡和小堡。现代人按方位又称为东牛、中牛、北牛。东牛村以孙姓、贾姓、王姓为主,中牛村以崔姓、郭姓、刘姓,北牛村绝大多数为李姓。 我家老房位于北牛村中部,房子坐北朝南,八十年代初还保留有三间宽、三进深的宅院。听爷爷、奶奶讲,堡子解放前只有一条东西向街道,住着二、三十户人家。村周围有城墙围护,有东、西两座城门(西门较为宽大),东门匾额为“金汤永固”,西门上书“西望长庚”。 到解放时,除了城墙和城门,北牛村还存留有六处古建筑:西门外的三官庙(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三官),坐北朝南、三间两进;西门城楼上的关公庙,关公手握一杆长刀;村中央的菩萨庙,庙前有口铁钟;东门内的李家祠堂,两间两进,院内有两棵老柏树;东门外的玉皇庙,面宽两间;北城墙外的无量庙,为一间面宽的小庙,供奉着无量神。
(现存北牛村三官庙) 六十年代后期破四旧时,三官庙、菩萨庙、玉皇庙和无量庙内的塑像等物品被完全破坏,城墙和城门、关公庙、玉皇庙、无量庙也被拆除。稍后,菩萨庙内安装了磨面机改做电磨房使用,李家祠堂改造为醋房酿造食醋,三官庙改做了饲养室。 八十年代初,菩萨庙、李家祠堂先后被拆除。三官庙则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直到2003年村民李国治等牵头捐资予以修缮,幸得保全。2017年村民张兰婷、崔凤英、马粉兰等带头筹资重塑三官圣像,延续了三官庙香火。 五十年代末村里曾成立过东、西两个生产队,东头的生产队是在一棵大树上挂了口大铜铃,队长摇铃召唤社员下地劳动;西头生产队就把菩萨庙前的铁钟搬到了三官庙前,队长每天敲钟召集社员干活。每当上工时,东头的铃声清脆响亮,西头的钟声洪亮悠长,铃声和钟声在村子上空交汇、回响,这声音贯穿了我的童年时光。中苏关系紧张、全国都忙于备战挖地道那段时期,铁钟还曾一度被牛东公社征用,挂在公社门前作为警报钟使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包产到户、生产队解散时,那口闲置的铁钟被存放在三官庙内,之后便被人淡忘。直到1996年左右住在对面的人家有天早上看到庙门大开,进去查看后发现铁钟不见了,地面上还有铁钟被滚动过留下的痕迹,才短时间引起村里人的注意。听父辈人讲铁钟上还有铭文,上两辈的李步渼曾专门拓印过。1998年李步渼去世后,其拓本也不知去向。 我在中年后开始关注家乡的人文历史,常向村里长辈人请教过往情况,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据传北牛村李姓先祖为山西人氏,明初移民到永寿县北罐罐沟(该沟沟垴有眼清泉,宋时县令吕大防组织民众用一头大一头小的陶罐形管节,前后套接、引水入城,故称罐罐沟),后曾往返鄠县做贩运生姜的生意,经常路过留犊村,感觉是块风水宝地,约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前)移居到留犊村。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始祖为李景昭,第二代为“文”字辈,第三代为“宗”字辈,第四代为“邦”字辈……,第十九代为“世”字辈,第二十代为“步”字辈,第二十一代为“秉”字辈,第二十二代为“士”字辈。 2024年10月中旬,姐姐李慧敏从网上获悉:西安小雁塔钟楼有口铁钟的铭文中有“留犊村”字样。我听闻后,便专程去查看。
小雁塔钟楼东侧的廊檐下挂有一大一小两口铁钟,南面的小铁钟口径65厘米,厚度2厘米,通高69厘米。钟体有铭文,记述了铸钟缘由和施主姓名。 铭文全文为:大明国陕西布政司西安府鄠县花园(里)留犊村南北三社众信,各发虔心、略辏资财,铸造北村观世音菩萨殿前鸣钟一口,祈保各家平安、户户兴隆,二陆时中吉祥如意。社首人等:孙天用张氏、孙书崔氏、郭朝羊李氏、王重卿刘氏、孙荣李王氏、贾朝用李曹氏、崔朝闫氏、郝文荣崔氏、纪良贾氏、崔世峰肖氏、郝进成李氏、郝文用孙氏、李廷美张氏、贾廷肖崔氏、王登肖张氏、纪朝门氏、纪朝金贾氏、贾廷果孙氏、孙世科张氏、崔永锡张氏、李佑崔氏、孙印贾氏、李羊春王氏、孙世库张氏、李亮崔氏、崔卞河李氏、李邦雄鲁氏、李邦吉孙氏、化羊道人杜教通、李营王氏、李邦英崔氏、李坤张氏、李邦正王氏、李羊崔氏、李邦荣赵氏、李万刘氏、李邦秦孙氏、李聚张氏、李邦花屈氏、李九叙关氏、李邦升刘氏、李朝伦孙氏、李邦信孙氏、李应乾刘氏、李邦气贺氏、李库肖氏、李邦恭王氏、李朝聘张氏、李邦定崔氏、李羊夏鲁氏、李邦辛张氏、李福张氏、李邦保、李羊肖氏、李积贾氏、李宽郝氏、李川孙氏、李忍王氏、李羊木郝氏、李峰王氏、李羊林倪氏、李朝海乔氏。万历二年十二月吉日造,泾阳县金火匠人陈言、陈位、男陈光。 从铁钟铭文即可确认,这口小钟就是失踪多年的北牛村菩萨庙铁钟。明朝万历二年即为公元1574年,屈指算来距今整整有450年了。这口铁钟的铸造时间,比万历十九年铸造的草堂寺铁钟还要早17年,更是“留犊村”村名的直接实物凭据。
布施铸钟的共有六十对夫妻和两名个人,其中李姓“邦”字辈(李姓第四代)共有十四人,即李邦雄、李邦吉、李邦英、李邦正、李邦荣、李邦秦、李邦花、李邦升、李邦信、李邦气、李邦恭、李邦定、李邦辛、李邦保。对照保留下来的族谱,铁钟上李邦雄、李邦英、李邦信、李邦恭四人的姓名与妻子姓氏,都与族谱上的完全重合。这口铁钟,承载着李姓先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对后辈的美好祝愿。
站在曾经朝思暮想过的铁钟前,用手轻轻触摸略带铁锈色的钟身,仔细端详着一个个拙朴的铭文文字,不禁令我感慨不已。遥想1958年大炼钢铁之时,村里三官庙的大铁钟和关公庙的长铁刀都被化为铁水,小铁钟也曾侥幸逃过一劫。再次经历近三十年的磨难,虽然目前还不清楚这么多年来铁钟如何辗转来到的小雁塔,但终能失而复现、得见真容,也算是件盛世幸事。相比目前仍在野外露天放置的诸多文物而言,铁钟现安放于小雁塔钟楼,或许是目前最好的归宿了。
按理该西安高新区管理 高天平 发表于 2024-12-21 16:09
按理该西安高新区管理
2018年被高新区托管 浏览 高天平 发表于 2024-12-21 16:09
按理该西安高新区管理
2018年高新区托管 学习了长见识 好 好 大郎,说的太好了
好好 {:mocs_33:} 有历史 看看 珍贵的资料
页:
[1]
2